生態金融能給中國帶來什么
促進金融手段創新
由于中國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受限,土地財政收縮。所以,資金來源成為目前制約水治理、土壤修復的一大瓶頸。生態金融是一種創新模式,可以有效解決城鎮化生態建設中資金瓶頸的難題,切實解決用錢的燃眉之急,以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效果。當前所構筑的生態建設的金融改革方案和制度方案有很多,比如發行生態建設債券與生態基金,建立生態環保銀行或金融機構等。
特別是當前“互聯網+”概念的興起,生態眾籌、私募等模式成為生態金融的重要形式。通過在金融產品和工具上的創新,帶動機制的構建和完善,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可行的方案達到資源配置的作用。
引導產業結構調整
生態金融的決策基于經濟和環境效益分析,可以實現資源分配的最佳效果。通過金融資源對產業和企業的選擇,對經濟轉型和產業調整發揮引導、淘汰和控制的作用,有利于產業的優化升級。發展生態金融,可以在資源配置中通過支持什么,鼓勵什么,優惠什么,便利什么,限制什么來支持生態經濟發展的要求。
生態金融可以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通過綠色信貸、綠色擔保、生態信托、環境保險、排污權交易和生態補償等多種金融工具,發揮金融杠桿作用,提供與生態經濟發展相匹配的金融供給,積極發展生態經濟。
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一方面,將生態觀念真正引入金融領域,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環境的金融增長模式;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強全社會的生態意識,提高全社會對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認識水平,改變片面追求GDP而忽視環境、生態與資源保護的經濟發展模式,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向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