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社會環境優勢明顯,但還需頂層設計與資金支持
對于我國建設和發展智慧城市具備的各項優勢,51.5%的受訪者認為“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智慧城市建設將成為抓改革、保增長、促發展的重要助力”;48.8%的受訪者認為“我國城市群的經濟、社會、文化各具特色,建設智慧城市存在廣闊的合作空間和互補優勢”;45.1%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將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堅實平臺”。可見,在受訪者眼中,我國建設智慧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優勢比較突出。
但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已經形成”僅得到35.5%的受訪者認同;“各部委為建設智慧城市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僅得到15.4%的受訪者認同。與其他受訪者相比,來自地級、縣級市以及鄉鎮村的受訪者,對這一選項認同度更高。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智慧城市建設的愿景、構架和頂層設計需要厘清涉及的關鍵要素和其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時也需要更好整合政府的治理智慧、大學和科研機構較強的研發能力以及企業的創新和實踐應用。
智慧城市建設或將顯著改善公共服務水平
從智慧城市建設可能產生的各項積極影響來看,“信息化程度將更高”獲得的認同度最高,為3.89分(滿分5分,下同);其次為“公共服務更加便捷”(3.84分)、“基礎設施更加完善”(3.82分)和“社會發展速度更快”(3.78分)。其中,有68.9%的受訪者認為智慧城市建設將顯著改善公共服務水平。相對來說,“政務更加公開透明”得分為3.67分,略低于其他方面,說明在受訪者看來,智慧城市建設對政務公開的刺激程度較低。
具體來看,居住在不同地區的受訪者,對智慧城市建設可能帶來的積極影響的評價存在差異。省會城市、地級或縣級市、鄉鎮村的受訪者對智慧城市建設可能給信息化水平、治理方式和社會發展速度帶來積極影響的評分依次遞增(見圖3),這一評價結果既符合地縣級城市和鄉鎮村受訪者認為智慧城市建設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改變更大的調查結果,同時也能預見智慧城市建設對我國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積極作用——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政府職能將不斷轉變,社會管理手段將不斷創新,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將深度融合至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且這些改變將會使居住在鄉鎮村的民眾受益更多。
部分地方政府對智慧城市的認識有待加深,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加強
就我國當前智慧城市建設可能面臨的困境而言,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部分地方政府對智慧城市的認識不足是更為主要的問題(53.9%),而政府職能轉變的速度跟不上智慧城市建設的步伐,導致相應的服務職能不到位,或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阻力之一。
同時,由于我國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水平欠均衡,有35.2%的受訪者認為相對落后的軟硬件條件制約著智慧城市建設,有37.6%西部地區的受訪者對此感受更為深刻;有34.1%的受訪者擔心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會出現盲目建設、粗放建設等問題,或者存在智慧城市變“政績工程”的隱患;另有近三成受訪者認為由于地方政府融資能力不足可能導致建設資金不到位,其中,地級和縣級市的受訪者對地方政府的融資能力更為擔憂(34.6%)。
對于智慧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進一步思考
本次調查結果發現,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公眾的生活,公眾既對智慧城市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延伸高度關注,同時也對智慧城市建設為信息化水平、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帶來的改善高度期待。面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困難,59.4%的受訪者認為應該首先糾正對智慧城市認識的誤區,尊重不同地區的城市發展水平、城市定位和城市特色;同時需要不斷完善智慧城市建設的規劃和政策,明確不同地區在智慧城市整體發展布局中的定位。此外,也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表示,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政府管理模式、技術應用模式和商業融合方式的全面創新,為此需要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才能使各要素、各部門、各領域統籌協調,共同推進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發展。
(執筆:郭 堯、石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