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專題研究 > 正文

智慧城市發展的四個基本原則(2)

兩個結合:城鎮化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相結合

首先,城鎮化與智能化相結合。城鎮化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演變的歷史過程,涉及人口遷移、產業轉型、空間變革等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應注重將城鎮化與智能化相結合,既要為進城農民提供安居樂業的生活空間和條件,還要利用城鎮化帶來的擴大內需的機會,促進經濟發展,同時注重產業結構的合理轉型。

其次,城鎮化與創新創業相結合。智慧城市建設的本質特征之一是實現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它要求管理上的創新,也需要技術創新的支持。智慧城市建設必然伴隨著城鎮化的同步進行。人口的集聚,既需要處理好城鎮化和產業化及就業的關系,還要鼓勵城市居民創新創業。譬如,不少城市都在中心城區建設創新創業綜合體,并著力吸引人才集聚,以期實現高科技技術的產業化,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產業發展路徑。

最后,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相結合。李克強總理曾指出“興城首先要興業”。城市發展離不開經濟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互補互足的關系。但我國過去幾十年來實施的高碳發展模式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自愈壓力,因此,兼顧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發展模式已成為我國下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這與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愿景是高度一致的。智慧城市建設要通過目標一致的經濟、社會和生態規劃,實現三者可持續繁榮的全面愿景。近年來,某些地區出現較為嚴重的霧霾、污染等環境問題,其實就反映了一些地區過度和單純以經濟增長為主要動力、忽視全面持續繁榮的發展理念和模式,結果直接導致了當下的治污難題。因此,在未來國家層面的規劃中,要統籌經濟、社會和環境規劃,實現三者的聯動發展。

三個空間:物理空間、賽博空間與社會心智空間的序進發展、有機融合

區別于以往對智慧城市狹隘的理解,城市管理者和百姓應當建立智慧城市建設的系統觀,即將智慧城市看作由三個空間耦合關聯而成的復雜系統。這一觀點最早是由中國工程院智慧城市戰略研究課題組的王眾托院士提出的。具體而言,第一空間為“物理空間”,即由城市所處的空間載體組成;第二空間為“賽博空間”,即由計算機和互聯網組成的“虛擬”空間;第三空間則為“社會心智空間”,即在物理和賽博空間支撐下的社會認知和決策空間。

我國經歷了工業文明時代,城市物理空間建設初見成效;當下,我國正在邁入信息文明時代,與之相匹配的城市建設重點則是賽博空間;未來,我國還會邁向精神文明時代,屆時亟待建設和提升的是百姓的心智空間。因此,三個空間建設應當序進發展與演化。同時,賽博空間是連接物理空間和社會心智空間的紐帶,而智慧城市建設有助于通過賽博空間建設實現三個空間的有機融合。

當前,大多數城市的智能化建設主要停留在物理空間和賽博空間建設階段,通過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構建實現城市有形元素的互聯互通,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在社會心智空間建設方面,關注的城市仍然較少。

四化融合: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

智慧城市建設有助于實現四化融合,進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城市治理結構、社會生活模式的轉變。首先,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智慧城市建設可利用“互聯網+”的模式驅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譬如,在智慧城市建設初級階段,浙江省就重視從四化融合的角度驅動智慧城市建設,以“機器換人” “電商換市” “信息化應用”等新模式,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全省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實現工業化、信息化與智能化的融合。其次,要以信息化提升城鎮化,推進社會各領域的信息化與智能化水平,通過互聯互通的數據資源,實現城市的科學治理。最后,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還應鼓勵大企業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通過技術和人才的投入,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實現農業發展從作坊式向集約式轉變,進而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綜合以上四個要點,關于智慧城市的建設可以總結出“1-2-3-4”的四個基本原則,即一個核心、兩個結合、三個空間、四個融合。它是我國這些年來城鎮化建設的基本經驗,也將是指導我國今后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原則。

(作者分別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帆]
標簽: 城市發展   基本原則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