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曾被譽為“共和國經濟的長子”,是最早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地區,卻也是最晚退出計劃經濟體制的地區。近年來,東北地區積累了許多“疑難雜癥”,例如投資拉動衰減、人口老齡化突出以及產業類型單一等問題。而這其中與現代化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模式最為格格不入的,便是極為嚴重的內向封閉型經濟,其不僅造成了市場競爭機制的弱化和產業升級難度的加大,同時也制約了居民收入更快增長,導致人口大量外流,繼而加劇了人口老齡化形勢。
內向封閉的經濟發展模式
東北地區內向封閉的經濟發展模式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過低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和對外貿易結構的落后。
從表1(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地方統計數據整理得到)中可以看出,即使是三省中對外貿易依存度最高的遼寧,其水平指標也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至于吉林和黑龍江,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則更大。另外,從時間趨勢來看,全國(包括發達地區)整體上面臨著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變化導致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逐年遞減的情況,而這一遞減情況也發生在了東北三省。這意味著,東北地區原本就較低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將進一步下降。
如果說對外貿易依存度反映了對外貿易的數量,那么對外貿易結構就是對外貿易質量的表現。從東北地區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來看,初級產品占據了較大比重,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十分有限。同時,東北地區出口的工業制成品大多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也就意味著,東北地區的外貿商品結構是低層次的。而根據國際貿易理論,在低層次的外貿結構下,單純通過外貿增量促進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甚至可能陷入“貧困化增長”的怪圈。
作為老工業基地,東北地區有著堅實的重工業基礎,第二產業產值在總產值中所占比重長期保持在40%~50% 之間;東北地區有著良好的人力資源基礎,技術工人的人均比例全國第一。然而由于長期沒有擺脫內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第二產業的突出優勢并沒有體現到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上,從而造成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落后、錯配于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國際間的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提高,全球價值鏈在國際分工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根據全球價值鏈理論,貿易結構并不僅僅是產業結構在區域范圍的向外延伸。通過參與國際價值鏈分工,本地生產商可以吸收資本、技術、人才、管理經驗等優勢資源,進而有效地促進地方產業升級,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并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進一步促進本地產業在全球價值鏈的攀升,從而形成產業結構與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良性互促機制。當前,這種良性互促機制是東北地區的內向型經濟所欠缺的。
未來轉型發展的三個重點
要實現東北地區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打破現有的內向型經濟模式,通過全球價值鏈的攀升形成產業結構與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良性互促機制。
第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加快東北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充分發揮環渤海經濟圈、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等對外窗口的區域優勢,為東北地區的對外貿易提供基礎設施支撐。遼寧省沿邊沿海的區位優勢使得其對外貿易情況優于其它兩省;黑龍江省與俄羅斯接壤,其對俄貿易占據了全國對俄貿易總量的近四分之一;吉林省的對外貿易在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戰略的推動下也有了向好發展。在此背景下,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強化東北地區的經濟一體化程度,形成泛區域互助互補,使整個地區產業積極參與到國際分工中,這是東北地區產業實現全球價值鏈攀升的基礎保障。
第二,推進市場化改革。通過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消除東北地區當前仍然較為濃重的計劃經濟色彩,促進企業充分參與全球分工。眾所周知,東北地區以農業、重工業為代表的支柱產業是在舊有的計劃經濟時代建立起來的,帶有顯著的國有化和保護主義特征。在這樣一個缺乏足夠的市場機制的情況下,產業發展很可能會停滯不前,甚至出現逆工業化發展。因此,必須通過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的市場化改革,強化市場的力量,促進企業充分參與國際分工,這是東北地區產業實現全球價值鏈攀升的重要制度保障。
第三,加強與外界的經貿往來。通過在對外貿易的過程中實現全球價值鏈的縱向攀升和橫向擴展,實現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的良性互助機制。當前,東北地區產業與貿易的關聯度較低,并且對外貿易整體也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這使得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的耦合關系被打破,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積極性也被限制。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的良性互促機制,是在國際價值鏈攀升的驅動下逐漸建立起來的。這就要求東北地區的產業政策要具有全面性,不僅要圍繞產業結構、產業組織和產業布局等幾個方面,更要注重產業與貿易關系,通過更多的優惠政策吸引資金、技術以及人力資源的聚集,進而實現產業在全球價值鏈的縱向攀升和橫向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可持續升級。
(作者分別為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