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的全球化正在展開,主動參與全球分工,并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獲得持續競爭力,是當前中國企業所面臨的的重要挑戰。而“一帶一路”戰略規劃與“互聯網+”催生的新興業態,又為中國實現產業走出去戰略,以及中國產業向具有高附加值的價值鏈高端攀升提供了契機。
以往的國際分工體系下,傳統產業價值鏈早已形成,中國長期扮演著“世界工廠”的角色,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十分困難。向全球產業價值鏈高端攀升要求企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與創新力,而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本身具有重創意的特征,往往處在產業價值鏈的上游。中國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先天優勢,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正逐漸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極,為此,我國文化產業應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占領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制高點。
要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文化產業走出去戰略,是在特定時代背景與經濟發展水平下產生的,是發展文化產業出口貿易、融入國際分工的戰略。具體而言,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戰略具有三個顯著特征。其一,主動性強。文化產業走出去戰略是文化產業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分工并制定分工準則,目的是攀升全球產業價值鏈的更高層次,而不是被動地加入國際分工,從事低端制造。其二,政策性強。借助新一波全球化大勢和“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實施,從政策管理層面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具有較強的政策導向性,能夠享受關稅優惠、出口補貼等政策支持。其三,競爭性強。中國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產業發展迅速,產業基礎強。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多年積累的國際貿易經驗,為文化產業走出去奠定了基礎。
與西方一些國家文化侵略、文化滲透不同,中華文化是一種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文化產業的發展始終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兼顧經濟效益,即兩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文化產業在參與國際分工、攀升全球產業價值鏈高端的同時,還要加強國際交流,學習國外優秀文化,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做好文化傳承與開發。
文化產業走出去:中國智造、人才戰略、服務外包
第一,發展中國“智造”,實現價值鏈攀升。中國“智造”是要打破“世界工廠”的分工格局,真正意義上實現產業價值鏈的攀升。顧名思義,中國“智造”就是要發展智慧產業、創意產業,加強產品設計環節的研發投入,借助文化產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快速實現國內產業轉型升級。
中國“智造”要求摒棄過去以低廉勞動力輸出為特征的粗放型生產模式,轉向以高新技術和文化創意為主要生產要素的集約型生產模式。文化產業在國際貿易中,能夠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利用人力資本等可再生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從生產走向研發,創造中國品牌。
第二,培育一流文化企業家,實施人才戰略。企業家精神是文化產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在參與全球分工時,可形成持續的競爭力。一流文化企業家往往是某類特定文化產品生產的必備要素,且具有排他性和高附加值。
第三,加強創意研發,開展服務外包。服務外包業務,就是要轉變中國長期以來的接包方角色,成為發包方。創意文化發展模式以產業一體化為指導思想,實施路徑為:原創作品開發→創意生產→創意傳播發行→創意衍生品商品化。將沿海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園作為文化產業孵化的基礎,促進創意產業與加工制造業、新聞出版業與新媒體、互聯網、物聯網等行業對接,打通信息傳播渠道,從而實現創意與文化融合的發展目標。
在參與國際分工時,以創意服務外包為主要方向,有利于集聚創意人力資本,發展集約化生產。特別是能夠促進專業創意運營及動漫、電視電影等文化創意行業的發展。運營公司通過創意資源搜集、劇本創作、衍生品開發等創意產業價值鏈開發環節,專營創意外包,以產業走出去戰略為目標,擴大品牌影響力,以互聯網新媒體為傳播途徑,發展品牌營銷。積極尋找市場、建立市場、維護市場,建立并完善創意營銷產業鏈。發展品牌經濟與總部經濟,由接包方轉為發包方,從根本上實現向全球產業價值鏈高端攀升的目標。
文化產業參與國際分工需注意的問題
一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版權制度。首先,政府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法規,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管力度,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盜版侵權等各類違法行為,鼓勵引導企業重視自主創新。同時,采取行政與立法相結合的措施,加大政府的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違法行為。加大知識產權宣傳力度,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其次,大力宣傳知識產權保護各項政策法規。在民眾中普及相關法律知識,樹立規則導向,提升全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營造尊重創作、尊重知識、保護創作者合法權益的良好社會風氣。最后,引導文化企業樹立品牌意識。文化企業要實施品牌和商標戰略,特別是要突出文化特色,以特色文化品牌和馳名商標帶動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并鼓勵文化企業登記著作權,鼓勵創新者申請專利,切實保障文化產業主體的合法權益。
二是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融進去。新的國際分工下,文化產業走出去戰略一定是全方位參與國際分工,僅僅依靠“一帶一路”還遠遠不夠,還應當將中國文化產業相關內容面向全球布局。這就意味著,不能僅僅著眼于我國自身文化創意產品需求,還應當主動開拓他國市場。研究國外文化市場上的需求偏好,針對其出口相關產品。此外,要注重文化交流,通過文化互動準確定位,進一步消除海外市場的進入壁壘,確保中國文化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三是重構加工貿易,帶活全國市場。文化產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參與國際分工,應當立足全國市場,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讓文化資本在全國范圍流動。各地區依托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都應當加入國際分工中去,深入到全球文化產業價值鏈各個環節,帶動國內各地區的就業與消費。在完成國際分工體系設計的同時,兼顧國內文化產業價值鏈的構造。
(作者為文化部—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南京大學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