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有些官員當官初衷是為“升官發財”,但多數官員的初衷是向上的,他們有著理想抱負,想著實現個人價值。只是為官日久,在權力和錢色的誘惑下,一些人把持不住走上了貪腐之路。
在剛擔任基層干部、掌握權力時,多數官員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為民務實情懷,懷揣實現自己理想抱負、個人價值的初衷,立志為國家和人民干好事、辦實事。身處基層,在很多干部身上,都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那種積極向上、勇于拼搏、團結奮進的正能量,“5+2”“白+黑”是工作常態,勤儉節約、甘于奉獻是真實寫照。這些初入政途的干部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智慧與汗水書寫著奮斗歷程。但隨著職務升遷、權力擴大,面對權力與錢色的交織誘惑,一些干部思想出現松動,信念逐步喪失,原則不再堅守,行為開始淪陷,最終一步步踏上貪腐的不歸路。
觀點2:固然多數官員選擇當官不是基于對權力的崇拜和物質上的欲望,但在官場生態、體制制度等外在誘因的影響下,一些官員改變了初衷,發生貪腐行為。
多數官員最初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升官發財,但在官場“潛規則”、體制制度不完善等外在誘因下,如果不加強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識教育,也很容易改變初衷,發生貪污腐敗行為。
隨著“官運亨通”“位高權重”,一些官員越來越熱衷于弄權,“不認組織認個人”,目無黨紀國法、肆意踐踏民主集中制,凌駕于組織之上,不受監督制約;一些官員升遷高位,接觸的商賈顯貴多了,心里越來越不平衡,感嘆“付出多、收獲少”,開始忙于攀比、安于享樂,沉迷于“燈紅酒綠”中不可自拔;一些官員拼命工作,卻感覺升遷反不如“官二代”“富二代”,轉而拼關系,奉行“關系是第一生產力”,跑官要官,經營“小圈子”;一些官員受官場復雜生態影響,“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隨波逐流,“溫水煮青蛙”效應開始浮現。當“執政為民”之心淡漠,“造福一方”的理想退化,信仰不再堅定,底線不再堅守,貪污腐敗就會像毒藥一樣,一點點腐蝕官員的初心。
觀點3:改變官員初衷的因素很多,既有理想信念失守、自我約束控制能力弱化等內部因素,也有官場生態復雜、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外在誘因。但理想信念失守和體制機制的不健全,是致使官員初衷改變的主因。
在現實中,導致官員初衷改變的因素很多,比如:西方反華勢力的價值觀滲透、經濟掠奪、拉攏腐蝕;拜金主義思潮的影響;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誘惑;個人修養不夠、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體制機制不健全,群眾參與權與監督權未有效落實、監察體系尚不完備,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普遍存在。在眾多因素中,理想信念缺失和干部監察制度不完善是導致官員改變初衷的主因。
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識淡漠,是導致自身初衷改變的主要內因。在選拔任用、監督管理的過程中發現,官員走向貪腐,往往是從放松學習和世界觀嬗變上開始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理想信念不再堅定,黨的宗旨不再遵行。因為放松學習,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理解不深、不透,曲解黨的意圖,違反黨的政策;對黨章、黨紀視而不見,濫用職權;不能正確對待權力,把權力當成牟取私利的工具;拋棄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坐好車、住豪宅,不思進取、貪圖享樂。要保持初衷,防止貪腐,黨員干部必須加強學習,時刻不能放松思想改造,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和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
干部監管制度不完備、不健全,是導致官員改變初衷的主要外因。“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權力要通過制度來約束和規范。在工作中了解到,領導干部之所以會走上貪腐之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對干部監管的缺失。在一個單位里,“一把手”權力往往至高無上,人人都對其說好話,幾乎沒人敢提意見。上級監督很少,同級又難以監督,致使“一把手”常常處于監督的“盲區”,成為脫離監管之外的“自由人”。還有一些官員工作的操作空間較大,經費預算沒有專業的審核機構,這些職權范圍內的自由裁量權也給其貪腐提供了“空檔”。權力必須在陽光下運行,才能真正遏制腐敗。要從制度上規范權力運行,通過一系列制度建設,抓監督、強制約,構建官員“不敢腐敗”和“不能腐敗”的權力運行機制,做到組織監督與群眾監督、制度監督與法律監督、常規監督與網絡監督相結合,保證權力行使公正、公平、公開,讓組織放心、群眾滿意。
(作者系中共琿春市委常委、組織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