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熱點觀察 > 正文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看當代中國土地問題

【摘要】土地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在全球化的今天,有必要重新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來認識、理解及解決當代中國的土地問題。同時在國際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應思考農業經濟新常態的可能性及具體實施的策略。只有積極應對這個新常態,才能實現農業經濟的轉型發展。

【關鍵詞】土地問題 農業經濟 農業生態 農業服務 農業產業鏈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從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情況來看,農業現代化的程度遠遠落后于其他部門經濟。應當注意的是,農業經濟歷來是其他部門經濟的基礎性支柱,農業經濟的現代化直接關系到其他部門經濟的深化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研究領域內取得了較多較大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農業現代化模式、農業現代化技術、農業現代化指標等方面。從根本上來說,這些都只是在微觀經濟學的視域下來探討農業現代化問題。事實上,農業現代化問題自19世紀時便已經成為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其表現為古典土地問題,亦或稱之為耕地問題。在當前階段,有必要重新開啟一個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維度,重新審視當代中國的土地問題,在一個更為宏觀的高度上認識農業現代化。同時,應結合新常態思想,以創新發展的思路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

土地問題的理論意義

土地問題,亦可以稱之為耕地問題,其最早是由19世紀歐洲進步人士所提出的一個概念。19世紀晚期土地問題被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所吸收,由此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土地問題的表現維度是不同的,例如在19世紀土地問題側重于兩方面:一是工業化;二是民族解放;而到了21世紀,土地問題則表現為生態問題、性別問題及糧食主權問題等。此外,在不同的地域,土地問題的表現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差異,例如在當代西方國家,土地問題主要集中在生態問題上。而在第三世界國家,土地問題則十分復雜,既存在作為古典土地問題的解放問題、工業化問題,亦包括作為當代土地問題的性別問題、生態問題及糧食主權問題等。

盡管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土地問題的表現維度不同,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土地問題從未消失,也從未得到根本上的解決。從本質上來說,土地問題是土地異化的結果。因此只要資本主義存在一天,土地問題便不會得到根本解決。此外,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金融資本以各種方式滲透到世界各地,其必然會影響到我國的經濟領域,從而產生中國的土地問題。由于土地問題存在著各種極具差異的維度,如果僅僅從部門經濟學或其他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一問題,所得出的結論可能是不完整的。尤其應當注意的是,土地問題歷來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其具有一個極為廣闊的政治維度。事實上,從全球范圍來看,由于土地問題所引發的政治動蕩不在少數,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土地問題的政治維度。在這一點上,部門經濟學及其他類型的微觀經濟學都是無法達到的,必須依靠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才能做到這一點。

在政治維度上分析土地問題,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及成果。在毛澤東思想中,有關于土地問題的分析,至今仍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毛澤東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創造性地調整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土地問題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在肯定農民階級的革命性上,突破了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偏見。在基于土地問題的分析及解決過程中,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取得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勝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政府頒布了《土地改革法》,從根本上廢除了舊的土地制度,在解放生產力及發展生產力方面效果顯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制度入手,解決了一些土地問題,同樣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農業現代化被提升到戰略高度,這種高度也不僅僅是經濟戰略的高度,更是政治戰略上的高度。因此,對于土地問題的認識及理解,必須有一個政治維度。而想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依靠馬克思政主義治經濟學理論。

當代中國的土地問題

筆者認為當代中國的土地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土地工業化問題。在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看來,農業是貧困的根源,只有走工業化的道路,國家才能擺脫貧困。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工業發展實則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沒有依靠海外殖民地的農業原始積累,西方國家根本不可能走上工業化的道路。因此,正視農業與工業的關系,是解決一切土地問題的關鍵。在我國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農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農業不僅為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資源,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資源。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農業的這種貢獻被工業化成就所覆蓋了,工業化等于現代化成為了一個神話,一則不可動搖的公理。正是基于這樣的公理,我國農業現代化始終落后于工業現代化。因此從現在起,應當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的問題。

第二是農民主體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在金融資本的沖擊下,土地異化的程度十分嚴重。土地異化不僅表現在生產方式的異化上,同時也表現在農民階級主體意識的異化上。回顧歷史,農民階級無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始終是先鋒,其主體地位是毫無疑問的,農民身份可以說是令人高度自豪的。然而在工業化的過程中,農民階級成為了一個附庸階級,其主體地位被瓦解了。正是由于主體意識的喪失,才會引發大規模的離農、厭農、棄農現象。農村勞動力的流失是阻礙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因素,而重塑農民階級的主體意識,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第三是土地生態問題。生態問題不僅僅是中國特有的問題,而是所有工業化國家都存在的問題。這一問題從根本上暴露了只重視工業不重視農業的弊端。同時我國工業基礎原本比較薄弱,在西方金融體制的擠壓下,只能依靠一種高污染、高能耗的方式發展。這種畸形的方式直接造成了農業資源的緊張與生態環境的惡化。我國人均耕地資源本來已經十分緊張,加上工業化過程中的破壞,我國的土地質量也已經惡化,其勢必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及質量。我國還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工業化過程中造成的水體污染,不僅嚴重影響農業灌溉,而且進一步惡化土壤質量。最為嚴重的是由此而引發的生物鏈與生態鏈破壞。土地與水是生物鏈及生態鏈的基礎,一旦其遭到破壞,必然會產生連鎖反應。地球上每小時都有物種在消失,在不久的將來二分之一的農作物會滅亡。因此土地生態問題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也是突破農業經濟發展瓶頸的關鍵所在。

當然,當前中國土地問題并非僅限于上述三個方面。但是,上述三個方面是最突出,最具有典型性的。事實上,土地問題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獨的問題,它是同時期各種矛盾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在認識土地問題、理解土地問題時,必須站在一個高度宏觀的角度上,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必須有一個全球化的視角。應當理解到,中國的土地問題,并非是中國的問題,而是世界性土地問題的一個分支,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對于解決世界性土地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農業經濟的轉型發展對策

對于中國土地問題的認識必須上升到一個全球化的高度,立足于世界范圍來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要深入研究當前世界經濟環境;另一方面要積極吸取世界先進經驗。當下世界經濟發展形式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一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持續放緩;二是發達國家主要依靠金融投機來實現經濟增長;三是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將出現普遍的持續增長。因此未來中國的經濟將遭遇到更多的挑戰,只有積極應對這一態勢,才能實現經濟轉型及持續穩定的發展。那么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實現農業經濟的轉型發展呢?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大力推進農業產業鏈的形成。農業之所以落后于工業,是因為農業一直未形成一個產業鏈。在當前階段,應當擺脫簡單的用工業所得來補貼農業的思路,而是用工業技術去改造農業,發展農業。具體做法:一是大力發展多個產業鏈,由此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目前,亟需要形成的產業鏈包括糧食及農副產品產業鏈、畜牧及水產品產業鏈、林業及林產品產業鏈及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產業鏈一旦形成后,農業資源將得到充分的利用。二是打造優質的農業產品品牌。品牌是工業化產品特征的集中體系,品牌的背后往往是一連串的工業標準。中國目前的農產品大體上有1500個,然而得到國際市場認可的產品都很少的,這并不全然是由于西方的歧視或是抵制,而是我們沒有按照西方的產品規則生產產品。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要進行深刻的反思。三是發展規模經濟。我國農業經濟從總體上來說是一種小農經濟,而西方農業經濟已經到了高度工業化的階段。推進農業經濟的規模化,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步驟,也是形成農業產業鏈的重要一步。作為同樣是發展中國家的巴西,近年來積極推進“家庭農場”模式,并且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巴西模式的成功在于成功地解決了土地流傳的問題,而我國當前土地流轉率不足30%。盡管巴西模式有成功之處,但是其高度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嚴重損害了一批農民的利益。因此,我國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克服其弊端,在不傷害舊經營主體利益的情況下,進一步推進以家庭為單位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四是加快農業產業鏈的配套服務。當代法國理論家福柯將當代西方政治歸結為一種生命政治。生命政治的核心目標是人口再生產,在人口再生產的過程中,土地再生產無疑是具有基礎性作用的。因此,當代西方的農業已經擺脫了附庸于工業的地位,相反工業、服務業等都是為農業提供服務的,都是基于農業經濟展開的。而在現階段的我國,農業的支柱性地位并沒有體現出來,農業配套服務業相當落后,由此造成了一個巨大的悖論:一方面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另一方面大量的農產品出現滯銷。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依靠信息化的手段,建立一條信息化的農業服務網絡,從種子研發到市場銷售,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   中國   視角   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