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行業自律,與監管形成合力。行業自律與政府監管相比自覺性更強、效果更明顯、作用范圍和空間也更大,可由政府牽頭成立互聯網金融企業行業協會來實行行業自律。首先政府要制定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規則,細化發展原則,界定經營范圍,其次行業核心的企業必須要起到帶頭作用,積極參與協會并共同制定行業自律規范,最后由行業協會帶動所有參與的企業建立自我約束機制。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充分貫徹和落實制定的自律公約、行業標準,要求會員們必須要履行自律公約、遵守行業規則,從而實現自我的管理,維持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競爭秩序,使得整個行業能夠保持健康有序的發展。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已經牽頭組建了“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旨在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自律管理,2014年4月正式獲得了國務院批復。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態度和強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行業的自律程度高低的影響,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自律更是能影響到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的未來。⑦
加強準入監管,實施許可證制度。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還沒有建立一套比較規范的準入制度,要加強準入監管就必須結合互聯網金融獨有的性質,在借鑒傳統金融準入制度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準入規則。應當分別從機構準入、業務準入、平臺準入和資格準入等方面加強監管。對于設立互聯網金融機構要進行分類管理,明確發起設立的條件和標準;對于新業務開展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應規范其資金運作和銷售,并要求備案登記;對于平臺的安全標準,要有效設置安全防火墻,制定相應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技術規范和管理標準;對于從業者資格要求,要防范互聯網金融高管人員道德風險,建立黑名單數據庫。互聯網金融準入監管要逐步進行,監管部門對于互聯網企業的準入實施業務許可證制度,如中間業務許可證制度、基金銷售許可證制度、第三方支付許可證制度等,可以先頒發業務許可證給那些專業化程度較高且具有雄厚實力的互聯網企業,然后逐漸放開互聯網金融準入的領域。
加快征信體系建設,加強信息披露。由于我國信用體制不完善,為了有效降低互聯網金融虛擬性和開放性帶來的風險,必須加強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征信制度建設。建設完善的征信體系可采取建立金融信用基礎信息數據庫等手段,使交易各方參與者的信息都能夠透明化和對稱化。同時還要加強信息披露,提升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透明度,避免監管機構因信息缺失、無從了解風險和行業經營狀況,要利用互聯網的大數據綜合判斷授信對象的信用狀況,使交易各方參與者都能夠有效評估風險。如第三方支付可對跨區域、大額和可疑的交易和賬戶建立不良信息數據庫,嚴防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P2P融資平臺則可對多平臺惡性違約的借款人進行征信信息的共享,拒絕再次提供服務。⑧征信體系建設還要進一步采集、整理不良信息報送告知個人信息狀況和企業信用記錄,開展信用咨詢服務,采取信用認證、信用等級評估等多種方法為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提供全方位保障。
積極探索補償渠道,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給大量小額投資者帶來了便利,但由于很多消費者對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投資策略和風險缺乏必要的認知進而損失嚴重,因此必須高度重視互聯網金融領域投資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問題,建立互聯網金融風險補償制度和途徑。首先可以建立制度保障和補償渠道,規范互聯網金融經營行為;其次可以建立資金補償機制,計提相關保障資金;再次可以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多途徑籌資;最后還可以建立互聯網金融機構賠償和破產程序機制。此外,還應當積極加強消費者的投訴渠道方面的建設,可以設置網絡投訴平臺、電話投訴咨詢熱線,以及設立受理投訴的專業委員會等,要加強互聯網金融投資教育,提高投資者的自我保護能力和風險意識,構建良好的互聯網金融市場環境。
嚴防網絡系統風險,加強信息安全監管。在互聯網環境中,信息傳播和采集的規模及速度達到空前的水平,一定要嚴防網絡系統風險。網絡系統安全隱患使得消費者各類私密的交易信息在網絡傳輸過程中有可能被非法篡改或盜取,對消費者的金融隱私權造成嚴重損害。從事互聯網金融的企業必須通過刪除或修改計算機設備的服務程序等辦法來解決其軟硬件方面的缺陷,防止來自網絡的惡意攻擊,嚴防客戶資金被盜用、資料被竊取。同時,還要防止企業內部人員私自竊取、販賣客戶信息、以及違規操作等,加強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此外,還應當提高計算機系統的關鍵設備的安全防御能力和關鍵技術水平,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的信息技術設施。
結語
雖然互聯網金融存在多種風險,但從其發展歷程來看,這是一個必經的發展歷程,其風險將會隨著監管體系的逐步完善而降低。中央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態度很明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可以預見,未來互聯網金融監管將會逐漸步入正軌,互聯網金融將會更加有序發展。
(作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霍學文:“關于云金融的思考”,《經濟學動態》,2013年第6期。
②李文韜:“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初探”,《時代金融》,2014年第2期。
③于健寧:“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人民論壇》,2014年第3期。
④顏陽:“‘互聯網金融+大數據+虛擬運營商’創造新的產業機會”,《中國金融電腦》,2014年第4期。
⑤周嫣然:“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及其有效監管”,《福建金融》,2014年第5期。
⑥林珍瑤:“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與安全規制研究”,《金融經濟》,2014年第6期。
⑦李剛:“‘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及安全問題淺析互聯網金融和它的安全‘心病’”,《中國信息安全》,2014年第11期。
⑧黃震,王興強:“第三方支付的法律風險及其防范機制構建”,《南方金融》,2014年第11期。
責編/韓露(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