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隨著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行業性、地區性的風險時有發生。作為金華市本級的農村金融機構,金華成泰農商銀行通過幾年的高壓運作,不良貸款化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風險防范任務依舊嚴竣。文章試著通過還原信貸風險的真實面貌,探索防范與規避信貸風險的途徑,以期解開禁錮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枷鎖。
【關鍵詞】信貸風險 內在原因 防控思路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隨著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區域內產業資產質量、盈利能力等略有變化,金融穩定狀況受到影響,行業性、地區性的風險時有發生。作為金華市本級的農村金融機構,金華成泰農商銀行定位于服務“三農”,支持廣大農民和中小企業的融資貸款需求,通過幾年的高壓運作,截至2014年8月10日,不良貸款率已降至1.8%,不良貸款余額13828萬元,不良貸款化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1月至8月,該行新增貸款投放164290萬元,新增五級不良貸款6568萬元,不良新增占比達4%,不良貸款新增勢頭猛烈,風險防范任務依舊嚴竣,給該行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壓力。
本文試著通過還原信貸風險的真實面貌,以期解開禁錮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枷鎖,最大限度地利用高質量的信貸資產和低位的不良資產運行水平,強勢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在新形勢下的破繭成蝶。
當前農村金融機構信貸存在的問題
服務對象較特殊,信貸風險較高。當前,農村金融機構服務對象主要以農戶和中小型企業為主,雖然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規模,但是大部分商戶既沒有過往信用記錄,也沒有進行完善的財務評估分析。同時,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強,如果遇到市場行情不穩定等特殊情況,容易形成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據統計,自2009年以來,金華市苗木產業的貸款不良率一直居高不下,從一個重點扶持行業到風險重點監測行業,苗木產業的風險隱患成為該行目前風險防控的一項重點工作。
企業內生隱患重重,貸款風險控制難。首先,由于部分小微企業基礎性資料缺乏,規模小、固定資產少、有效抵押物不足,缺乏第二還款來源;同時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揚、勞動力成本升高等因素,小微企業生產成本增加、抗風險能力降低、核心競爭力低下,停工停產等都加劇信貸風險。
其次,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不乏一些高耗能、低產值、污染型企業。近年來,金華市本級相繼開展“四破”行動和“五水共治”活動,整治環境污染,部分企業在此次行動中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停工停產整頓導致資金流不能順利回籠,間接形成信貸風險隱患。
民間資金交易泛濫,民間借貸風險顯現。近幾年,民間資本活躍,受逐利思維影響,部分企業通過銀行融資后以更高的利息借給其他中小企業,在高額回報的誘惑下,部分企業利用社會的資源進行相互擔保從銀行融得資金,再轉借給其他需要資金的融資企業,賺取利差,因而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復雜的擔保怪圈和資金鏈條。隨著當前經濟增速下滑、產業結構調整等,民間借貸風險逐步加大,跑路、失聯事件不斷,有部分出借人由于資金斷裂處在破產的邊緣,也給銀行帶來嚴重的經營危機。
管理制度不完善,內部經營風險加大。第一,由于信貸人員違規操作、工作失誤、自身能力不強等原因,給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造成的損失仍舊突出,信貸人員操作風險依然存在。該行貸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部分信貸人員違規操作行為時有發生,合規意識欠缺,2014年1月至6月,通過審計、可疑數據排查等手段發現的各類違規問題層出不窮,共處理違規人員計22人次,涉及違規信貸資金3477.23萬元。
第二,風控體系建設不強,如抵押物評估管理工作,目前該行抵押物評估由外部評估公司負責,現認定的評估公司有6家,客戶的房產評估均可以通過這些評估公司進行評估,不乏存在部分評估機構為多收評估費、留住客戶的私心,故意上調評估價格,然而對此現象一旦發生風險,銀行方面無法向評估公司追責,造成工作被動。
第三,目前客戶評級工作尚未建立系統的客戶評價機制。一直以來,該行都沿用較為粗放的客戶評價制度,對客戶是否存在潛在風險或隱性問題不能分析透徹,且分析數據沒有連續性和可比性,對客戶的評價尚處在一個摸索階段。
形成信貸風險的成因分析
外部原因。第一,歷史體制下的粗放型經濟發展轉嫁風險。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起步較晚,金融改革程度落后于城市金融。由于歷史經濟機制的原因,經濟增長方式較為粗放、金融結構單一、矛盾集中,在經濟改革轉軌時期,企業集體產權全能殘缺,所有者與經營者之前信息不對稱、責任不對等,企業產權性質不明確,形成了潛在的、長期的經營風險;部分金融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資公司、信用合作社等改制后,將大量大額的不良資產轉嫁給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鄉鎮企業股份制改造使部分貸款和債務懸空,部分企業盲目擴張,導致風險轉嫁金融機構,金融風險不斷加劇。
第二,政策風險較高,政策依賴強,受國家扶持力度影響較大。為鼓勵農村金融市場發展壯大,國家與政府大力扶持建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并在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支持。因此,準入門檻低,在稅收優惠等刺激下,難免會產生政策依賴性,其受政策影響的可能性相比一般金融機構更大一些。同時,由于政策依賴性過高,一旦政策發生變化,其發展便會受到阻礙。如一些項目未經過實行嚴格的考證但盲目上馬,有些僅因為需要金融機構配合發放貸款等,便放松審核條件,產生了大量的高風險貸款。如此一來,一方面,可能會由于資金周轉不靈導致政策性項目無法順利完工;另一方面,資金鏈斷裂可能造成部分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管理,因政策變化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不斷加大,形成惡性循環。
第三,信貸風險監管法律制度存在漏洞。隨著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市場化競爭對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為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金融機構信貸風險監管也在不斷完善。但由于地區發展不均衡,農村金融機構信貸風險監管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法律制度不規范、法律監管缺失問題嚴重,沒有形成完善的監管體系來監督和制約農村金融市場立法執行情況與發展現狀;二是由于法律法規以及內部規章制度的不健全或有效性發揮受阻,消弱了內控監管職能,為一些營私舞弊的不良行為創造了條件,進而產生人為操作風險;三是監管理念模糊,市場沒有形成多層次良性互動結構。一方面,過于保守的行為無法更好地推動資源有效配置,形成合理競爭;另一方面,定位模糊過于自由,又背離了法律法規的制度要求。面對日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這種以犧牲效率和競爭力為代價而換取的暫時安全與穩定將會帶來更大的風險。①
第四,沒有形成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環境不佳,農村金融基礎較差、信貸資產質量低下、農村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等方面是我國農村金融環境惡化的主要體現。②由于社會信用環境較差,一些企業和個人惡意逃貸等不良行為未能得到有效的打擊和遏制,消弱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抵御風險的能力。在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農民、個體經營者及私營企業。有些人一旦遭遇經營困境、資金周轉不靈,便想方設法逃貸,更有甚者在放貸之初就騙貸。另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規不健全,沒有有效的懲處機制,對不守信的個人和企業沒有嚴格的處罰機制,導致其守信成本低,更加大了其違法違規操作的可能性,信用意識更加淡薄,由此導致的失信成本,均由金融機構承擔,加劇了信貸風險。
內部原因。第一,管理機制不健全導致出現風控盲點。一是金融機構尚未形成全面風險管理理念,風險管理組織架構運轉不規范,風險政策制度的制定與執行未能良好分離,風險管理方法落后;二是內部信貸管理制度還不夠健全,缺乏健全的資產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完備的資產風險監測與預警體系、有效的制度制約機制等,無法完全適應當前信貸業務快速發展的需要,埋下信貸違規隱患,誘發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一方面,以罰代管,在實際操作中對工作人員批評多、獎勵少,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部分金融機構和信貸人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缺乏創新,沒有建立適合新進信貸人員引進的選拔任用制度和合理薪資水平,改革尚未到位;四是業務流程不匹配與規章制度不健全導致出現操作困難或執行障礙,操作風險不可控,出現風險控制盲點。
第二,基層信貸人員隊伍現狀堪憂。人才是企業發展的保障,也是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要提高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信貸業務市場競爭力、加快業務發展,增強信貸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是重要途徑。受環境和條件限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聘用信貸人員時整體水平與大中型商業銀行有所差距,部分信貸人員在職業技能、知識層次、年齡結構、客戶理念等方面跟不上現代信貸業務發展的需要。同時,部分信貸人員法制觀念淡薄、缺乏責任心和事業心,違規操作、以貸謀私,發放人情貸款、冒名貸款等,造成銀行大量的風險和損失。因此,信貸人員綜合素質較低已成為制約金融機構快速發展的“瓶頸”,也是信貸風險產生的直接原因。
第三,信息技術缺失引發技術失誤。如今,新技術飛速發展、市場環境復雜,金融機構發生技術風險的可能性與市場中的交易量增多、產品數目擴大、復雜程度提高呈現正相關關系。一是技術缺失。由于業務相關技術的欠缺,導致技術、操作程序的標準化程度不高,信貸人員的判斷失誤增多,采取不正確的交易策略或操作失誤而產生操作風險;二是系統安全性有待提升,由于外部系統或內部系統安全缺陷,容易發生計算機事故,導致客戶群體資料泄露、數據泄密等操作風險;三是沒有充分發揮計量與信息技術在系統升級過程中的作用,各項風險量化評估方法與模型未被開發和應用,缺乏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客戶信用評級系統、自主評估限價制等模型,不能科學地計量風險,無法有效地將風險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