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制造業保持強勢的原因
從德國制造業的歷史發展來看,其后發趕超過程以及在受到“第三產業化”沖擊中保持相對強勢,都和德國制造業的創新有著緊密的關系,而這種創新的源泉與基礎則是基于“德國模式”的構成要素,具體體現在德國的科研創新體系、勞動力培訓體系、勞資關系和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等方面。
多元主體分工協作的科研創新體系。德國制造業的持續繁榮離不開德國強大的科研創新體系的支撐。同時,德國制造業在實踐和發展過程中實現的技術創新又反過來構成了德國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在科技高度發展,信息化和數字化不斷推進,尤其是機器人技術、先進材料和復雜軟件系統等高科技和傳統制造業日益融合的今天,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了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性因素。另一方面,制造業最重要的貢獻就在于它是科研創新的一個重要源泉。有研究表明,和非制造業企業相比,制造業企業有更大的機會創造出新產品和新工藝。在德國,研發支出中有約86.7%(2011年)發生在制造業,制造業企業的研發強度為9.7%,而其他行業僅為0.4%;另據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2011年測算得出的結果,德國制造業企業平均將其營業額的約4%投入創新活動,而在所有經濟領域這個比例僅為1.3%,而且,從歐洲范圍來看,德國制造業中積極創新的企業的占比也名列前茅。⑦
本文以下重點論述德國以公私伙伴關系為特征的科研創新體系。⑧在德國,大學、公共研究機構、聯邦和州政府以及企業研究機構和基金會等各類行為體之間的協同合作,共同構成了德國的多元主體分工協作的科研創新體系。
首先,德國十分重視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對于制造業有著重要意義:第一,作為純科學知識的主要源泉,基礎研究不僅為應用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通過拓展研究范圍為制造業挖掘新的潛在應用領域;第二,基礎研究機構獲得政府扶持,并且通過其研究結果為德國政府制定相應的工業技術政策提供依據。在德國,有一系列的科研機構從事基礎研究工作,它們包括:大學和應用科學大學網絡、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萊布尼茲科學聯合會和馬普學會等。
其次,德國的應用科學創新體系具有鮮明的特色,也是其制造業成功的關鍵。弗勞恩霍夫協會是德國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應用研究機構。它在德國境內有多達67家研究所,雇員人數超過23000人,在海外也設有研究中心。每一個獨立研究所都有與工業和制造領域相對應的應用研究專長。弗勞恩霍夫協會多達七成的收入是通過為工業界和社會機構進行應用研究獲得的;德國聯邦和州政府則為弗勞恩霍夫協會提供了剩余30%的資金支持。相關研究表明,憑借和企業的深度融合,弗勞恩霍夫協會一直是推進德國企業層面研發的骨干力量。
除了為個別企業提供服務外,弗勞恩霍夫協會還通過分布在全德各地的研究所推進地區性工業和技術集群的產生。弗勞恩霍夫協會下屬的各個研究所的特長和所在地區的工業基礎相適應,這樣可以很好地補充其他研究機構和大學在相關領域的研究。這些網絡一起構成了地區性創新體系,但合作不僅僅局限在地區內。弗勞恩霍夫協會的網絡同樣支持遠程合作,比如在當地的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無法滿足企業的特殊要求時,其他地區的弗勞恩霍夫研究所會提供技術支持。
最后,支撐德國制造業創新的各種機構,包括研究中心、大學、企業和研究共同體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德國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通過聯邦經濟和能源部的中小企業創新核心計劃,德國聯邦政府為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直接提供資金支持。凡是員工數少于250人的公司都可以向政府申請研發補助,以支持企業自行實施或委托其他機構進行的研發項目。同樣地,為引進和實施新技術或新工藝而進行的咨詢服務也可以申請政府補貼。其次,德國各州政府也采取了多種措施來鼓勵創新。州一級的財政補貼主要支持大學、大學外其他研究機構和企業間的合作。此外,州政府也有專門的扶持項目支持中小企業開展研發活動。⑨
以“雙元制”職業教育為特色的勞動力培訓體系。人才是創新的主體。隨著德國制造業的產業升級,資本集中、高度復雜的制造業體系越來越依賴理論扎實、技術過硬而且富有創造力的技術工人。德國的教育和培訓體系設計精妙,長于培養適應新技術和新工藝的制造業技術工人,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它被譽為“德國制造”的基石、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