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對我國的啟示
日前,我國通過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旨在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德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經驗可以提供給我國若干啟示。歸納起來,德國制造業之所以能長盛不衰,與以下四個方面因素的協同作用有著緊密關系:
社會協同。德國社會各界對于制造業對德國出口大國地位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有著普遍共識,加之,德國制造業在出口中的高占比,使得各類行為體有著強烈的意愿和動機協同合作,保持德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倒逼機制。德國的勞資體系確保了企業無法通過壓低工資來獲得競爭力,而是必須投資于員工的技能培訓及研發創新活動,這為德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建立了持久的倒逼機制。
創新驅動。德國制造業企業、包括中小企業是創新的主要行為體,同時,也得到了德國多元主體分工協作的科研創新體系的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德國制造業的創新往往不是“毀滅性的”創新,而是遞進式的創新,每一次創新都立足于德國已取得的制造業強勢。
人才保障。德國制造業有著強有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支撐,其中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在職業教育體系中,除了政府作為主持人發揮搭建各類行為體溝通平臺的作用,經濟界自治組織以及校企合作占據著突出的地位。
以上四個方面的要素如今也在德國工業4.0戰略的推進中發揮著支撐和促進作用。有鑒于此,我國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也應進行相應的體制機制設計,以實現官產學研等各類行為體的分工協作、優勢互補。
目前,中德正在開展創新合作。2014年10月,國家總理李克強在訪問德國期間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發表了《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雙方決定建立中德創新伙伴關系,在經濟方面重點開展工業、金融、研發、城鎮化和交通體系、農業和食品等多個領域的創新合作,其中工業4.0是未來中德合作的一個重要領域。“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推出既是對德國工業4.0戰略的回應,也為中德制造業的合作開辟了更廣闊的前景。但也必須看到,我國制造業的基礎與德國有著明顯的不同,我國有些領域和企業還需要補工業2.0和3.0的課,有些則需要趕超工業4.0,面對這一“多重速度”的挑戰,我們也依然能從德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獲得某種啟示,因為德國工業4.0也并未拋棄工業2.0和3.0,而是將它們融合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不僅應該、而且可以走工業2.0、3.0和4.0相互融合、同步發展的道路。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