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是在德國科學—產業經濟研究聯盟的倡導研究下,于2011年德國漢諾威工博會上首次提出的概念,它是以全方位的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代表的新工業革命。有相關業內人士認為,“工業4.0”是繼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綱要指出,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綜合國力,支撐我世界大國地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在核心理念上有相似之處,那么,面對德國的“工業4.0”戰略,中國制造業會受到哪些啟發與影響?中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會面臨哪些考驗?公眾對哪些相關問題最為關注?圍繞“‘工業4.0’會給‘中國制造2025’帶來什么”這一問題,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展開了本次問卷調查。
“工業4.0”對我國制造業發展和生產思維方式改變的影響更為受訪者關注
當問及“關于‘工業4.0’您最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問題”時,有40.2%的受訪者選擇了“工業4.0對中國制造業帶來的影響”,有32.8%的受訪者選擇了“工業4.0是如何改變生產思維模式的”,還有21.6%的受訪者選擇了“工業4.0在工業革命中的演進過程”。相比之下,受訪者對“工業4.0”的國外相關經驗關注度不高(見圖1)。
對同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和德國來說,德國的“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有很多相融相通之處。對公眾而言,如何以德國“工業4.0”為鏡,走中國制造業自主研發的道路則是他們最為關注的問題。2014年10月10日,中德雙方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兩國政府將為雙方提供更為有利的框架條件和政策支持。中德合作無疑將為“中國制造2025”注入外部動力,而中國更需要借鑒“工業4.0”戰略推進過程中的智能化、系統化、網絡化經驗,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走好“中國制造2025”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