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工業革命到來之際,發展中國家或許不會一步一步沿襲發達國家工業轉型升級的進化路線,而是借助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甚至趕超。
我國將“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其實質是通過互聯網與工業深度融合,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搶占未來制造業變革的先機。而“互聯網+工業”將進一步引領我國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升級,賦予國家間產業競爭的新內涵。“互聯網+工業”,除了信息化和傳播快之外,還將實現制造業上下游合作伙伴的無界限、價值鏈共享經濟下的全民化 。
“工業4.0”革新了制造業舊思維模式
2009年到2012年,歐洲深陷債務危機,德國經濟卻一枝獨秀,依然堅挺。德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其基礎產業即制造業所維持的國際競爭力。對于德國而言,制造業是傳統的經濟增長動力,制造業的發展是德國工業增長不可或缺的因素,基于這一共識,德國政府傾力推動進一步的技術創新,其關鍵詞就是“工業4.0”。
在德國,“工業4.0”概念被認為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旨在通過深度應用信息技術和網絡物理系統等技術手段,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與美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說法不同,德國在制造業領域,將各種資源、信息、物品和人融合在一起,相互聯網的眾多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簡稱CPS)組成了“工業4.0”。CPS包括智能設備、數據存儲系統和生產制造業務流程管理,從生產原材料采購到產品出廠,整個生產制造和物流管理過程,都基于信息技術實現數字化、可視化的智能制造。
“工業4.0”時代的智能化,是在“工業3.0”時代的自動化技術和架構的基礎上,實現從集中式中央控制向分散式增強控制生產模式的轉變,利用傳感器和互聯網讓生產設備互聯,從而形成一個可以柔性生產的、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大批量生產模式。“工業4.0”通過CPS系統將不同設備通過數據交互連接到一起,讓工廠內部、外部構成一個整體。而這種“一體化”其實是為了實現生產制造的“分散化”。“分散化”后的生產將變得比流水線的自動化方式更加靈活。
從“工業3.0”時代的單一種類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到“工業4.0”時代的多個種類產品的大規模定制,既要滿足個性化需要,又要獲得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優勢。所以,“工業4.0”和“工業3.0”的主要差別體現在靈活性上。“工業4.0”基于標準模塊,加上針對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通過動態配置的單元式生產,實現規模化,滿足個性化需求。同時,大規模定制從過去落后的面向庫存的生產模式轉變為面向訂單的生產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交貨期,并能夠大幅度降低庫存,甚至零庫存運行。在生產制造領域,需求推動著新一輪生產制造革命以及技術與解決方案的創新。對產品的差異化需求,正促使生產制造業加速發布設計和推出產品。正因為人們對個性化需求的日益增長,當技術與市場環境成熟時,此前為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的規模化、復制化生產方式也將隨之發生改變。所以“工業4.0”是工業制造業的技術轉型,是一次全新的工業變革。
“個性化”是有針對性的、量身定制的代名詞,“規模化”意味著大批量、重復生產。“工業4.0”時代的智能制造就是讓“個性化”和“規模化”這兩個在工業生產中相矛盾的概念相互融合,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讓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更加緊密聯系、高效協作,使得個性化產品能夠實現高效率的批量化生產,也就是大規模定制生產。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大規模定制既保留了大規模生產的低成本和高速度,又具有定制生產的靈活性,將工業化和個性化比較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如圖1)。大規模定制生產也是企業參與競爭的新方法,是制造業企業獲得成功的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大規模定制以顧客愿意支付的價位下能獲得一定利潤的成本,來高效率地進行產品定制,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要。
定制產品由于更接近個性化需求,所以比標準化產品有更大的價值空間。此外,大規模定制生產通過互聯網,使供應商、制造商、經銷商及顧客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借助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大規模定制也可以實現消費者、經銷商和制造商等多方的“滿意”與“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