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中國服務貿易的未來競爭優勢(3)

——基于比較優勢動態的分析

培育服務貿易競爭新優勢應遵循參與國際分工的客觀規律

服務貿易是服務產業參與國際分工的具體體現。國際分工的基本原理與合理內核仍然適用于服務產業的國際分工。其中,相對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優勢理論等所包涵的生產要素分工思想,以及生產要素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互動,對于籌劃服務貿易發展戰略與政策顯得尤其重要。

我國生產要素優勢的動態變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生產要素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隨著經濟成長而帶來的生產要素尤其部分中高級生產要素的積累,使得我國生產要素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首先,勞動力絕對優勢在逐步消彌,而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優勢正在形成。隨著用工成本的上升,我國勞動力不再是“無限供給”模式,中國人口結構出現老齡化趨勢,農村富余勞動力減少,“人口紅利”正在消失。然而,我國受過較好教育和職業訓練的勞動力占比正在上升,目前新增就業中受到高等教育的數量超過一般勞動人口。因此,對外貿易發展模式正面臨從利用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向利用勞動力的高效率轉變。勞動力優勢內涵的轉變,也給我國發展人力資源密集型服務業創造了條件。

其次,資本要素已經由稀缺轉變為相對豐裕。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約4萬億美元,高居世界榜首。我國已經由資本凈流入國轉變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其中對外直接投資也已超過千億美元,在未來幾年,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也有望超過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規模。資本要素的相對豐裕,也為我國發展金融、保險、運輸、電信等資金需求大的基礎設施服務業創造了條件。但是,要把要素優勢轉變產業競爭優勢,還需要諸多其他條件。

再次,在技術和知識要素方面,我國仍相對稀缺,體現為我國技術貿易主要以技術引進為主,專有權利轉讓費和使用費總體處于較大逆差狀態,制造業領域的核心零部件、關鍵設備仍主要依賴進口。我國80%芯片都要靠進口,而在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有2/3的設備投資依靠進口。技術和知識要素的短缺,是制約我國大文化行業、技術服務以及自主、高端的信息和計算機服務發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自然資源要素在我國也處于嚴重短缺狀態。不僅石油、礦產等資源需要大量進口,而且由于環境污染等因素,導致我國旅游資源在國際范圍內的開發利用和消費也受到影響。這對我國發展旅游服務極為不利。

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亟待轉化為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首先,服務貿易對生產要素優勢的開發利用遠不足貨物貿易。雖然生產要素優勢作為客觀既定的現實,反映在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中的競爭力表現則有較大不同。根據我們的研究,在貨物貿易中,勞動密集型商品貿易仍是貨物貿易順差的最大來源,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商品貿易也是貿易順差來源之一,僅有自然資源密集型商品是貿易逆差。這與服務貿易的要素密集度結構有較大差別。這表現為,雖然生產要素優勢的動態變遷是培育競爭優勢的基礎,但是,貨物貿易對要素優勢的開發利用更加充分,相關政策支持手段更加完善,甚至可以將部分劣勢轉變為競爭優勢。在培育服務貿易競爭中應加以借鑒。

其次,應在開放型經濟體系中尋找服務貿易競爭新優勢。雖然競爭優勢來源于要素稟賦及由其決定的比較優勢,但現實中的國家競爭優勢更具多樣性、豐富性,如大國優勢、制度優勢、加工制造產業優勢、外匯儲備優勢、中華文化優勢等,如何將這些豐富的或是局部的優勢轉化為我國參與國際服務產業競爭與合作的優勢,需要在戰略和政策上加以引導。

從貨物貿易看,我國貨物貿易優勢還未轉化成為自主運輸服務、保險服務優勢,生產制造加工優勢還未轉化成為技術優勢、知識產權優勢和品牌優勢。從服務業開放看,服務業開放度低,國際競爭力較弱,貿易逆差大,貨物貿易優勢還未轉化成為相關的國際運輸和保險等服務貿易優勢,中華文化優勢還未轉化為文化貿易和版權貿易優勢,服務貿易中的人才優勢還未顯現出來。從吸收外資看,利用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實現更高水平引進目標,實現從引資向引技、引智、引制的轉變,外資企業在促進服務貿易發展中的作用還未充分發揮出來。從對外投資合作看,我國資本和外匯儲備優勢還未轉化為更大規模服務業“走出去”的優勢。從國家戰略與政策看,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還未完全轉化為參與對外經濟競爭與合作的政策優勢,尤其是體現在服務業開放、服務貿易發展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性問題仍然突出。

上一頁 1 23456下一頁
[責任編輯:樊保玲]
標簽: 競爭優勢   中國   貿易   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