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分享經濟的類型與特征
目前正在興起的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分享經濟,呈現出百花齊放、多種模式并存的新格局。
有償分享模式。有償分享是目前發展最快也較為普遍的一種模式。該模式是將自己剩余或暫時不用的物品,通過收取租金有償讓渡給別人分享。目前發展最成功的空中食宿(Airbnb)就屬于典型的有償分享模式。其業務模式十分清晰:有閑置房間的家庭在網站上發布自家的空房信息,不想找酒店入住的租客通過上網查找住宿信息,一旦租賃雙方達成一致,租客就可以進行在線付費和實地入住。這種新商業模式所提供的私家閑置房間要比酒店更便宜,更具有生活氣息。目前網站上不僅有人發布常住的房間,更有人將別墅、村莊、城堡、樹屋等發布到網站上。
空中食宿(Airbnb)發展速度非常快,目前他們在全世界擁有50萬間房屋資產;他們為全球900萬客戶找到了住處;每天晚上有超過15萬的顧客在Airbnb會員的房子中入住。另一家叫優步(Uber)的公司也屬于這種模式,優步公司以移動應用程序連接乘客和司機,提供租車及實時共乘的服務。優步已在全世界數十個城市提供服務,乘客可以通過發送短信或是使用移動應用程序來預約車輛或追蹤車輛的位置。公司成立才5年,價值已達412億美元。
對等分享模式。該模式是雙方通過互相交換使用財產,不向對方支付報酬而形成的分享經濟。比如你要去外地旅行,可以和外地要來你這里旅行的人換房子住。相對于有償分享模式而言,對等分享模式沒有有償分享模式那樣簡單,但有其獨特優勢。比如目前國內所推動的城鄉兒童手拉手體驗成長快樂活動,就是一種典型的對等分享模式。城鄉兒童互換生活環境的手拉手活動,最近幾年已經成為許多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有許多民間公益機構和商業教育機構,專門進行這種模式的運轉和管理。點對點分享不僅僅是雙方對等交換各自的物品和環境,還有雙方情感和文化價值的體驗式交互。這種類似中國鄉村傳統的走親戚模式是有償分享模式所不能替代的。
勞務分享模式。有償分享的對象是剩余、閑置或暫時不用物品,等價交換對象是不能移動的環境、文化資源等。其實在現實的社會中,還有大量碎片化、閑置與沒有充分利用的勞務資源。在現代分享經濟中,人們不僅可以出售自己多余的產品,還可以出售自己的時間,比如承接遛狗、取回干洗衣物或組裝家具以及養老服務等雜活,這種以出售多余勞務為內容的分享經濟被稱為勞務分享經濟。在美國有一家創業公司Instacart,憑借1小時送貨上門服務的業務,在短短兩年半時間內估值一路飆升,在硅谷脫穎而出,并登上2014年度福布斯潛力企業榜榜首。該公司就是充分利用自由職業者的時間,通過互聯網技術充分利用分散在社區中的自由職業者,實現一小時送達的承諾。參與這些配送的自由職業者,既是這種配送服務的對象,也會根據自己機動時間成為配送服務者。可以說,享受一小時送達服務是居住在特定社區內的人對各自剩余的時間和勞務分享的服務。
眾籌分享模式。眾籌(Crowdfunding)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該詞是舶來品,但這個形式在中國自古有之。中國古代的廟宇和鄉村祠堂建設,大部分采用的就是這種方式。參與捐助者不圖金錢回報,而是為了獲得大家共享的宗教信仰、家族社區的公共活動場所。現代眾籌是指用互聯網平臺進行資金籌集。同樣,現代眾籌籌資目標也包含了分享投資對象,不純粹是為了籌集資金。目前,眾籌分享主要集中在電影視頻、音樂和出版、文化創意、房地產等項目。如北京一家小型電影工作室,在影視類眾籌平臺淘夢網上向52人籌集到5000元作為微電影《百分百愛》的拍攝啟動資金,所有出資人按照出資金額不同,分別獲得電影片頭片尾的字幕感謝或電影的DVD作為回報。杭州盈開投資合伙人蔡華,要開辦一個茶樓,他通過微信朋友圈在48小時內完成了123萬元眾籌。這種基于互聯網思維以眾籌方式建立起來的茶樓或者咖啡館在杭州、北京、深圳等創業氛圍濃厚的城市開始風靡起來。除了上述領域的眾籌外,還有房地產、農業等領域的眾籌等。近些年在中國房地產行業供求關系逆轉壓力下,一些房地產商也紛紛試水“房地產+互聯網+金融”這一新生的眾籌模式,大部分房地產眾籌屬于投資理財型,不過筆者認為,在未來最具有生命力的可能是眾籌定制房地產模式。這種模式是由購房者提出購房需求,然后找到自己親朋好友一起團購(定制友鄰),共同參與住宅項目的定制(通過票選、評判優化等形式參與設計戶型、裝修、安排公共空間、選擇物業公司等環節),也可以通過線上線下活動與未來友鄰提早熟識,按需建房之后再收取費用。
新鄉村分享經濟。如果從空間視角考察分享經濟,正在興起的鄉村分享經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領域。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世界最早和最成熟的分享經濟是在中國古代鄉村。可以說,中國古代鄉村是依托著古老而傳統的分享經濟維系鄉村文明社會運行的。著名經濟學家費孝通教授在《江村經濟》中曾對中國鄉村互助社會進行了經典的闡述。他認為,中國鄉村就是“若干”“家”聯合在一起形成的較大的地域群體,大群體的形成取決于居住在一個較廣領域的人的共同利益。在中國古代鄉村,私有制土地所創造的財富只是維系鄉村經濟和生活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是古代鄉村的分享經濟。鄉村分享經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有形的鄉村經濟,如公地、寺廟、祠堂等公共設施和公共保障財富;還有一部分是無形的鄉村財富,這種村民共享的財富是由鄉村倫理關系衍生出來的互助經濟,如村民之間的借貸,在蓋房、婚喪嫁娶等事情中相互無償幫忙等。村民鄰里之間的互助幫忙,也不是絕對免費的,你要分享別人的無償幫助,就必須提前無償幫助其他人,究其實際,這是村民在鄉村交往中形成的社會資本或社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