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的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都不能滿足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亞太發展中國家的巨大資金需求。中國主導設立亞洲基礎設施銀行(AIIB),是對現有的國際金融體系進行有益的補充。在金磚國家內成立金磚銀行,以及俄羅斯加入亞投行,是中俄對建立公平正義的國際金融秩序的共識,也是新興市場國家參與國際經濟金融治理的正當愿望的具體落實。
俄羅斯經濟發展部副部長斯坦尼斯拉夫·沃斯克列先斯基說,亞投行的資金有可能被用于投向俄羅斯的基礎設施建設。由于西方對俄羅斯金融、能源、國防等關乎經濟命脈的領域實施制裁,俄羅斯經濟下行風險不斷加大。對俄羅斯來說,無論是“一帶一路”的建設,還是亞投行的籌建,都將為其走出經濟困境創造有利條件并提供有力支撐。⑥
2015年4月14日,俄羅斯對外正式宣布,決定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俄羅斯專家評論,這是未來俄羅斯與亞洲地區加強聯系的又一個工具。俄羅斯是2015年金磚國家峰會輪值主席國。俄聯邦議會已經批準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協議。但俄專家認為,這與俄羅斯宣布加入“亞投行”并不矛盾,而是表明,俄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更富成效的項目上。俄羅斯作為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可以使其獲得一些特惠,包括獲得項目融資方面的優惠,而且還為其充分參與銀行的管理提供了可能。俄羅斯借此再次證明,自己不僅是一個軍事強國,而且也是個經濟大國。
俄羅斯在亞洲基礎設施銀行問題上,果斷出牌,宣布加入,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借助這一新的金融機構,獲得更多金融支持,以開發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同時希望能讓俄羅斯亞洲落后部分的基礎設施項目獲得資金來源,以及能在亞洲和俄羅斯基礎設施項目之間找到結合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開發與亞歐高鐵建設的推進,必將推動俄羅斯經濟走出目前的低迷,換來俄羅斯西伯利亞以東地區的開發與發展。
對于莫斯科決定加入亞投行的決策,是“政治成分多,還是商業成分多”這一問題,遠東研究所專家基斯塔諾夫認為:“或許也有一定的政治成分。俄羅斯同中國的關系很好,無論是經貿關系還是政治關系。中國是我們的戰略伙伴,在同西方國家關系惡化的背景下,它給予我們支持。政治因素或許存在,但不是主要的。主要原因還是實用主義,就像亞洲國家和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盟友加入的原因一樣。日本,盡管也是美國的親密盟友,但也在考慮是否加入。那些加入亞投行的國家迅急落入‘主流’。這里,經濟利益占優勢。 ”⑦
中國對俄羅斯決定加入亞投行表示歡迎。中國深信,這是亞投行具有廣泛代表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新信號。在2015年博鰲論壇期間,中國領導人宣布,對北京至莫斯科的高鐵項目極感興趣,愿意向其投資。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經濟學博士安德烈·奧斯特洛夫斯基在接受衛星新聞通訊社采訪時表示,俄羅斯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將為完善遠東基礎設施提供機會。他認為,俄羅斯加入亞投行的主要目的是獲得資金,發展俄遠東。他說:“發展這個地區的主要問題在于,目前沒有資金在那里創建基礎設施,而現有基礎設施十分薄弱:邊境口岸沒有運作,沒有跨阿穆爾河(即黑龍江,作者注)和烏蘇里江的橋梁,機場發展不充分,因此加入亞投行對俄羅斯來說十分重要。”他說:“許多歐洲伙伴希望加入這個項目,因為大家都明白,中國方面向該項目投入巨額資金,不加入亞投行讓大國和大型伙伴無法參與這個領域的工作。”他強調,由于“目前世界經濟在東方不斷發展,亞洲市場,首先是亞太地區市場發展速度更快”,因此加入亞投行具有更加現實的意義。他認為,亞投行可能與世界銀行競爭,“這取決于中國經濟發展狀況以及中國投入這個項目的資金數額” ,他指出:“亞投行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這已經構成巨大的競爭。” ⑧
亞投行定位在為公路、鐵路和電力項目建設籌集資金的金融機構,因此成為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之外的另一個融資途徑。亞投行與日本主導的同類貸款機構——亞洲開發銀行(ADB)既是競爭關系,也是互補關系。歐美對俄羅斯的持續制裁、從中東到北非的不穩定因素、全球各地的不平靜,加之美國嘗試與歐盟達成綜合貿易協議來減輕本國國民的經濟負擔,這一切都破壞了美國主導的金融機構的信譽。在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北京峰會已經達成協議要提高中國及新興經濟體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話語權,但美國國會的橫加阻礙,使協議無法落實。此次中國主導籌建的亞投行得到57個國家的廣泛支持。
中俄共同打造利益共同體
中國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中國是世界13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年對外貿易額達到5萬億美元,有2萬5千多家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地開展業務。中國在大量吸引外資的同時也在加大對外投資,2014年對外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這就需要中國實行更加積極的外交政策,更加積極地維護世界和平,更加積極地向世界提供公共產品,更加積極地保護中國在世界各地的正當合法權益。
面對持續低迷的國際經濟形勢,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不僅繼續在全球獨占鰲頭,而且繼續為世界發展提供“中國機遇”。2014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達到27.8%,對亞洲的貢獻率更保持在50%以上。中國同周邊國家經濟的融合度空前之高。正因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經濟結構不同,這與快速發展的中國形成了有益的相互補充。亞太地區先后建立了亞信、東盟地區論壇、亞歐會議、中日韓、中國—東盟10+1和10+3、上海合作組織、中俄印等多邊機制。這些框架為中俄加強經濟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溝通機遇和有效平臺。
中俄經濟關系是完全平等互利的,并一致追求合作共贏。俄羅斯是技術強國,也是資源富有國,因此,中俄雙方經濟互補性強。兩國建立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斷推動科技、軍工、農業、森林加工、能源等領域的密切合作。軍事工業是俄羅斯的強項,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也在不斷提升,雙方各有長短,完全可以加強合作。在共同研發遠程寬體客機上,俄羅斯可以發揮其發動機的優勢。中國可以在修建高速鐵路、和平利用核能等方面發揮自身的優勢。兩國在航天領域開展聯合研發生產,共享知識產權,可以共同提升兩國國際競爭力。
中俄油氣管道和天然氣管道建設,從成都到新疆、再到圣彼得堡的“渝新歐”鐵路,從中國西部西安、蘭州開始,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最終到歐洲西部高速公路,中方參與俄羅斯東西伯利亞以東開發,中俄跨界河橋梁建設和跨界河水資源利用等,都可以跟“一帶一路”建設結合起來,不僅可實現自身發展,又可增添雙邊務實合作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