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戰略應理性對待俄美在亞太地區的分歧
烏克蘭危機后,大國關系再度進入一個分化、調整與轉型的時期。主要表現為俄羅斯與西方關系的倒退,中俄關系的上升,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面臨挑戰。雖然不排除在一個特定的時段俄羅斯與西方,尤其是與美國關系會重回常態,但是從目前來看,還缺乏促使關系根本性轉變的突破口。這一背景下,或許有人認為中俄聯手對抗西方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但是,從中俄美三邊關系來看,任何一對雙邊關系的上升或者下降,都不必然對第三方構成決定性的影響。中俄關系的良性發展不會影響中美關系的改善,中俄關系的發展邏輯也不受俄美關系的制約。俄美接近并不必然對中國的國家利益構成損害,俄美沖突也不至于使中國的外交戰略陷入“選邊站”的境地。
一方面,俄美戰略接近本身與中俄關系的發展并不沖突,葉利欽時代俄美關系的“蜜月”時期也正是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起步時期,梅德韋杰夫時期俄美關系的重啟也并沒有導致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倒退。另一方面,俄美戰略對抗對中國外交的影響則是雙重的。雙方都有爭取中國支持的意愿,這會讓中國在外交上處于一個較為有利的位置,但同時也有可能使得中國處于“選邊站”的境地。因此,從中國角度來看,并不希望俄美關系處于尖銳的對抗狀態。俄美之間對抗與合作的常態發展最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也有利于中國外交環境的構建。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中國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必然要求中國外交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維護和延續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和兩個大國的關系,即中俄關系與中美關系。當下要極力避免形成一種中俄聯手對抗西方的態勢,因為無論是中俄關系還是中美關系,其健康理性的發展都是中國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所在。
冷戰后的中俄關系是實踐新型大國關系的成功典范。2015年5月9日,中俄簽署關于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倡導合作共贏的聯合聲明,以及“一帶一路”與歐亞聯盟對接的聯合聲明,標志著中俄關系步入新階段。俄“社會輿論”基金會進行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視中國為俄友好國家的俄羅斯人在受訪者中的比例高達78%,持相反立場的人僅占7%,而五年前這兩個數字分別是60%和25%。從中俄關系來看,中俄之間處理雙邊關系遵循的幾條基本原則是:第一,關注對方核心利益;第二,相互尊重,互視為平等的伙伴關系;第三,緊密的高層互動溝通,并把這種緊密的政治關系轉化為務實合作;第四,重大戰略構想相互對接而不是相互排斥。雖然任何一對雙邊關系都不可能簡單復制、運用于另一對雙邊關系,但是處理任何雙邊關系的內在機理與邏輯則是一致的。
隨著中國力量的不斷上升以及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實施,中美之間的戰略碰撞更加明顯,尤其是圍繞中國海疆沿線,美國同相關地區國家集體挑戰中國,使得中國周邊安全形勢更加嚴峻。在中美倡導新型大國關系的背景下雙方依然摩擦不斷,中美均需要進行反思。而參考處理中俄關系的成功經驗則是中美兩國都需要思考的重大問題。
“一帶一路”下歐亞戰略必將成為重點
隨著中國的成長與力量的不斷提升,一方面,中國終究要發展成為一個全球大國,這也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另一方面,當下中國只能定位于一個歐亞地區性大國。為此,構建與自身實力相匹配的對外戰略刻不容緩。而理性客觀地認識自己,準確地對自身的國際地位與影響作出判斷是制定對外戰略的前提,對外戰略過于超前或者滯后在實踐中都是不明智、甚至是有害的。一個全球大國不能局限于地區戰略,一個地區強國也不能過早推行全球戰略。
當前,作為歐亞大國和作為上升中的未來全球大國,構建歐亞戰略就成為中國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作為一個歐亞大國,必須要有清晰的歐亞戰略。中國的歐亞戰略一要考慮發展,二要考慮安全。從發展層面上看,“一帶一路”是中國歐亞戰略的核心;從安全層面上看,立足歐亞大陸,全面建設與俄羅斯及歐盟的戰略伙伴關系,避免與美國的戰略碰撞是中國歐亞戰略的關鍵所在。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這是中國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在當前中俄關系與中美關系呈現出反向發展態勢的背景下,以“一帶一路”構想為依托,實現中國戰略重心的相對轉移,構建中國的歐亞戰略,亦是較為理性而又現實的戰略安排。從發展角度看,“一帶一路”是中國實施歐亞戰略的核心內容,它不僅將大大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而且還將通過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極大改善周邊環境,為實現中國“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的外部基礎。
面對歐亞主要大國分歧構建好歐亞戰略
如果說“一帶一路”是中國歐亞戰略構架中的發展內核,那么,中國與歐亞大陸上重要國家行為體以及與相關域外大國的相互關系就涉及中國歐亞戰略的安全內核。經過20世紀末至今近二十年的發展,歐亞大陸主要行為體的發展態勢及對外戰略展現出非常顯著的特點:俄羅斯走出了20世紀90年代的混亂并逐步走上復興的道路,歐盟通過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及擴大成員描繪出全球共同體的圖景。而自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及近期烏克蘭危機的影響,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格局再一次趨于復雜化。在其中,美國始終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變量。
當前,中國與歐亞大陸的交往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除了中俄關系的順利發展外,同時期的中歐關系也進展順利。近十多年來,歐盟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和進口來源地,中國則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同時也是歐盟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場。金融方面,英、法、德、意等15個歐洲國家申請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始成員國。在歐亞地緣政治板塊中,以健康的中俄、中歐戰略伙伴關系為基礎是中國構建歐亞戰略安全網絡的根本保障。一方面,中國要積極利用中俄、中歐戰略伙伴關系構建中國的安全格局。另一方面,作為域外大國,美國在歐亞大陸的戰略影響將長期存在,其傳統的與歐洲的盟友關系、在中東地區的影響、9·11之后在中亞阿富汗地區的影響、傳統的亞太盟友關系等都決定了美國在歐亞大陸的重要地位。因而,中國將戰略重點轉移到歐亞大陸,在一定程度上與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形成戰略錯位,對于維護與延長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從根本上說,美國仍然是歐亞大陸上的一個重要的國家行為體,戰略錯位從根本上解決不了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這就回到上文所提到的,中美均要反思如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
總之,未來十年將是中國發展的關鍵時期,是“第一個百年”目標能否得以實現的關鍵。中國的歐亞戰略要在處理好與俄羅斯、歐盟關系的基礎上,對外爭取發展空間,堅持和平崛起,同時立足歐亞大陸,避免與美國的戰略碰撞,借助“一帶一路”大構想實現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本文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