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問政的現實價值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從政治層面分析,網絡問政為網民搭建了一個自愿參與政治、表達政治意愿的通道和平臺。首先,網絡問政促使整個社會進入全民表達的時代,彌補了現實政治生活中公民問政渠道不足的缺陷。其次,網絡問政提供了一個實踐民主的新形式,在互聯網中,人們不受空間限制而集結于某一公共“場所”,在寬松的環境中自由言論,經過交流和互動形成輿論場。網絡輿論場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在網絡意見領袖的引領下達成一個多數人認同的意見,最終形成網絡政治輿論,對國家政策產生影響。網絡問政正是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將原本被視為上層建筑的“政”與普通公民的政治行為緊密結合起來,使公民直接表達政治意愿成為現實,推動中國政治進入一個新的空間。
第二,從社會層面分析,網絡問政對于釋放社會壓力、促進公眾心態日趨成熟化和理性化具有重要意義。改革是一個吐故納新的過程,在從舊體向新體轉變過程中必然伴生一個社會心理承受力問題。通過網絡問政的社會心理宣泄渠道,有利于消除社會心理障礙,促進社會公眾心態日趨成熟化和理性化。同時,網絡問政也是協調政府和民眾關系的潤滑劑,有利于緩解目前突出的社會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發揮減壓閥的作用。
第三,從行政層面分析,網絡問政對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具有重要價值。一是有利于政府把握社會運行的準確信息,從而做出有效的決策。二是有利于公民更加有效地監督政府,提升政府回應力,增進政府的合法性。三是推進政府流程再造。網絡問政本身就是流程再造的產物,它打破了行政層級的困擾,重組并優化了政府的行政業務流程,使“虛擬機構”“網上辦公室”“政務超市”“無縫隙服務”成為可能。
推進網絡問政的規范化運行
一是出臺網絡問政發展規劃。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指出,各地區各部門應積極探索利用政務微博等新媒體,著力建設基于新媒體的政務信息發布和與公眾互動交流的新渠道。有序推進網絡問政,必須堅持全局謀劃,將網絡問政的信息資源、制度資源、監督資源、管理和服務資源加以整合運用并集成創新,采用最切實的策略、最經濟的路徑、最管用的手段,對網絡問政的近期、中期和長期發展目標作出整體規劃和分期部署,并將網絡問政納入各級政府的“十三五”發展規劃。
二是完善網絡問政法治建設。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重大主題在網絡空間的延伸,就是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發揮法治對引領和規范網絡行為的主導性作用,重點是按照科學立法要求加強互聯網領域的立法。首先是制定相關法律。應該看到,現行法律體系對網絡缺乏相應的約束力,應在遵循網絡立法相關原則的基礎上,制定一部結合網絡技術和政治民主的《網絡問政法》。該法應以黨和政府對網絡問政的規范運行為基本訴求,體現規范網絡秩序和不妨礙公民政治參與自由的基本要求,以賦予政府義務為主要形式,把網絡問政打造成為公眾積極參與并進行意見表達的通道。其次是強化網絡問政平臺的依法管理和服務。一方面要重視和汲取網民意見,充分保障公民的言論自由;另一方面要對利用網絡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進行有效監管,整治網絡秩序,促進網絡問政的有效運行。
三是制定網絡問政工作標準。制訂科學的網絡問政工作標準,是政府實現網絡問政目標的具體化措施。制定網絡問政工作標準,有利于增強政府網絡問政的規范性,提高網絡問政的品質,促進政府網絡問政能力的提升。標準是網絡問政更高層次的規范,是根本的制度準則,適用于網絡問政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政府網絡問政工作標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制定標準時應注意考慮標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標準體系設計的規范化以及共性、個性標準的有機結合等。
四是加強網絡問政模式研究。首先是加強網絡問政的運行流程研究,實現網絡問政運行流程合理、風險防范詳盡、責任歸屬明晰、相關對策完備的基本規范。其次是設計網絡問政風險防控模式,建立健全網絡問政的風險防控機制。再次是找準網絡問政運行模式的關鍵環節,構建完善的網絡問政機制體系。強化廉潔自律機制,構建制度約束機制,創新科技監督機制,落實責任追究機制等等。最后是研發“網絡問政監管服務系統”,實現動態化管理。
五是推進網絡問政工具創新。首先要創新政府網絡問政能力工具。建立完善網絡問政工作制度;實施“信息管理、資源整合、平臺服務”三大戰略;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目標管理、績效管理、標桿管理等方法。其次要創新網絡問政機制工具。尊重政府運行規律、市場運行規律和社會運行規律,推進各類社會主體參與網絡問政。最后要創新具體網絡問政工具。如網絡問政信息發布、網絡問政回應、網絡問政評估、網友留言辦理機制、人機對話、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等。
(本文作者為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政府研究所副所長、江蘇省行政管理學會副秘書長,本文系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推進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策略研究” 階段性成果之一,批準號:11BZZ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