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戰略分析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義和內涵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從“建設”到“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核心,協同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一起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要靠全面改革,二要靠科學發展,三要靠各地真抓實干。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下,全面從嚴治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全面依法治國,一定能夠按期保質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歷史目標。

【關鍵詞】四個全面  小康社會  衡量標準  全面小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的總體戰略布局,也是中國“發展起來以后”,更加注重發展和治理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有效性的必然選擇。“四個全面”既有理論探索,又有實踐創新。“四個全面”四位一體,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階段性奮斗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是動力,全面依法治國是手段,全面從嚴治黨是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大愿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同志在20世紀70年代末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重大戰略構想。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的四個現代化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6年,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指出“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此后,建設小康社會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階段性奮斗目標,中共十二大首次使用了“小康”概念,并作為主要奮斗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標志。鄧小平同志1987年8月29日在會見意大利共產黨領導人時明確闡述了“三步走”戰略: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30到50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小康”的意義和內涵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在20世紀末實現總體“小康”的情況下,黨的十六大政治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面向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

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并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等各個方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作了具體論述,即:建設一個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一個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發展比較均衡的小康社會。所謂更高水平,就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大體用20年的時間,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達到4.3萬億美元,人均超過3000美元;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謂更全面,就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進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化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所謂發展比較均衡,就是使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足、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既是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實踐的新起點,又是億萬人民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新期盼。

五年之后,隨著實踐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黨的十七大報告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性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基層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3)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4)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5)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其中特別強調了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強文化建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建設生態文明”等內容,并將經濟發展指標修改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上一頁 1 2345下一頁
[責任編輯:樊保玲]
標簽: 小康社會   目標   戰略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