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戰略分析(2)

世界金融危機之后,黨的十八大報告與時俱進,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新要求:(1)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2)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3)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5)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十八大要求全黨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雖然黨的三次全會具體的提法不斷更新,但是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維度是一致的,即圍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充分展開論述。從“解決溫飽”到“小康水平”,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民富國強的中國夢提供了明確的歷史方位和清晰的路線圖。從“建設”到“建成”,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總而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核心,五個方面一起協同推進。這不僅是簡單地兌現一個政治承諾,而且要讓每一個中國的老百姓,不論他身居哪一個角落,都要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地享受到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衡量標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項巨大的社會工程。按照社會工程學的概念,凡是工程必須是可以詳盡描述的,凡是工程必須是可設計的,凡是工程必須是可以驗收的。既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全黨確定的重大社會工程,那么必須有相應的衡量標準與評價體系,否則這些工程屆時是否完工,是否符合設計的初衷,就無法檢驗,無法檢驗就無法判定一個社會工程是否完成。衡量標準好比建設施工圖紙,評價體系就是驗收的方法。因此,科學的重大社會工程都是需要一套科學的衡量標準和評價體系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概莫能外。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遵循“三可(即可報告、可檢測、可核實)原則”。

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衡量標準,其實社會上已經開展了比較多的研究。對這些代表性研究的回顧,客觀上就反映人們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識,也是一個穩中求進的自然社會歷史過程。

1991年,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財政部、衛生部、教育部等12個部門的研究人員組成了課題組,按照中央、國務院提出的2000年小康社會的內涵確定了16個基本檢測和臨測值。這16個指標把小康的基本標準設定為:(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按1980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2500元相當于900美元);(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4)城鎮人均住房面積12平方米;(5)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質攝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面積8平方米;(8)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爾系數50%;(10)成人識字率85%;(11)人均預期壽命70歲;(12)嬰兒死亡率31‰;(13)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14)電視機普及率100%;(15)森林覆蓋率15%;(16)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100%。

2000年,中國雖然在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是那時的總體小康依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謂低水平,是從經濟指標上看。按世界通行的標準,人均400美元以下為貧困;400美元至800美元為溫飽;800美元至4000美元為中等生活水平,即小康;人均4000美元以上為富裕。顯然,我們國家人均收入剛剛達到800多美元,只能算作低水平的小康社會。所謂不全面,是指全面小康社會有多項指標,除經濟外,還有政治、文化、法治、教育、衛生、醫療、保健、生態環境等指標,而這些指標還沒有全面達到。所謂發展很不平衡,是指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都比較大。

2000年,有關部門把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標準暫定為10個:(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3)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4)恩格爾系數低于40%;(5)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0平方米;(6)城鎮化率達到50%;(7)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20%。(8)大學入學率20%;(9)每千人醫生數2.8人;(10)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2004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課題組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及其目標確定的原則,建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社會、環境和制度四個方面的16項指標,經濟方面4項指標,社會方面7項指標,環境方面3項指標,制度方面2項指標。

200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小康項目課題組在大量反復研究和征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選擇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的五大類,50個指標。這五大類分別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民主法制、資源環境。與國內其他指標體系相比,突出特點有以下幾個:一是突出重視人民生活和健康。設計了傳染病和艾滋病防治、孕婦和兒童死亡率等指標;設計了食品安全、飲水安全、衛生廁所、生產安全等生活指標。二是突出了民主法制。如廉政建設、法律援助、慈善事業、民間組織發展等指標以反映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三是突出反映社會公平。設計了社會服務、收入差距、區域差距等指標。

2009年,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提出了一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涵蓋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等六個方面的23項指標。預計2020年標準值:(1)人均GDP≥31400元;(2)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2.5%;(3)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50%;(4)城鎮人口比重≥60%;(5)調查失業率(城鎮)≤6%;(6)基尼系數≤0.4;(7)城鄉居民收入比≤2.80;(8)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系數≤60%;(9)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90%;(10)高中階段畢業生性別差異系數=100%;(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12)恩格爾系數≤40%;(13)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7平方米;(14)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2‰;(15)平均預期壽命≥75歲;(16)公民自身民主權利滿意度≥90%;(17)社會安全指數≥100%;(18)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5%;(19)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16%;(20)平均受教育年限≥10.5年;(21)單位GDP能耗≤0.84噸標準煤/萬元;(22)常用耕地面積指數≥94%;(23)環境質量指數=100%。并且,以后幾年接連發布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影響比較廣泛。

上一頁 1 2345下一頁
[責任編輯:樊保玲]
標簽: 小康社會   目標   戰略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