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戰略分析(3)

據測算,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展順利,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其中,經濟發展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50.3%提高到2010年的76.1%;社會和諧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57.5%提高到2010年的82.5%;人民生活質量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86.4%;民主法制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84.8%提高到2010年的93.6%;文化教育事業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68.0%;資源環境保護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65.4%提高到2010年的78.2%。從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看,2010年,東部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為88.0%,比2000年提高23.7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為77.7%,提高22.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為71.4%,提高18.2個百分點;東北地區為82.3%,提高22.0個百分點。雖然經濟進入新常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會低于歷史上的年進步率2%,但是只要我們扎實工作,實現預期目標依然是大有希望的。

最近,該方案又做了進一步的修改,一是在指標選取上,認真對照十八大報告,能量化的都盡可能量化;二是在結構體系上,分為五個部分,對應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五個方面的新要求;三是在權重確定上,按照“不再簡單以GDP論英雄”的要求,降低了經濟指標的權重,提升了資源環境指標的權重;四是在目標值的確定上,既考慮了全國的統一可比,又充分考慮各地經濟基礎不同、資源稟賦不同、功能定位不同,提出了統一的和有差異的目標值。

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經濟指標,我們也是在實踐中不斷與時俱進的。最初,黨的十六大提“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后來,黨的十七大提“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最后,黨的十八大提“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2010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97983億元,預計到2020年為795966元(2010年不變價);2010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暫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代替)5919元,預計到2020年為11838元(2010年不變價);2010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預計到2020年為38218元(2010年不變價)。

今后,全國和各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評價過程中都需要全面引入第三方社會評估機制,其中既包括整體評價也包括單項指標的單獨評價,既包括客觀評價也包括主觀評價。從而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到位,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監督,進而提高老百姓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客觀滿意度。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涉及政府各個部門,未來在政府發展和改革工作中引進第三方評估是重要的政府工作創新,是邁向現代化政府的重要一步,建議各個部門都予以引用。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好第三方機構獨立性和專業性優勢,清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死角,強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挖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潛力。

總而言之,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就是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能夠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大舉措

發展依然是硬道理,必須牽好經濟建設這個牛鼻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新常態是新挑戰也是新探索,我們要善于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系統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經濟體制改革作為開路先鋒,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大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當前,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迫切要求。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自身的改革是下一個重點,政府不僅要轉變工作作風,而且要把工作重點轉向提供公共服務和加強社會治理,同時要充分激發民間資本的活力,重點激發經濟的內在活力和持久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都具有重要意義。科技創新具有乘數效應,不僅可以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且可以通過科技的滲透作用放大各生產要素的生產力,提高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互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具體說來,現在我們要把握好經濟建設的總體要求,努力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統籌兼顧,真抓實干,在牽動全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增強發展新動能。著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政治建設任重道遠,必須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政治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任務,也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強調要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深入進行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積極開展基層民主協商,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基層民主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內在目標,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制度動力和根本保障。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的突破口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的內在要求是簡政放權,正確履行職能,完善職能體系。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繼續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攜手奮斗。

具體說來,當前的主要工作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方面要堅持依憲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另一方面要堅持創新管理,強化服務,著力提高政府效能。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對實績突出的,要大力褒獎;對工作不力的,要約談誡勉;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

上一頁 1 2345下一頁
[責任編輯:樊保玲]
標簽: 小康社會   目標   戰略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