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老人農業:留守村中的“半耕”模式(2)

“半耕”不只是經濟活動,更是社會和文化的再生產

以“老人農業”為代表的“半耕”者種植大宗農產品及自給自足生產,不存在與市場對接的問題。他們在自家的承包地上進行農業生產,春種秋收,農忙時有點忙,農閑時有點閑。在農忙與農閑之間,進行田間管理,搞些副業。他們的農業勞動任務不飽滿,就業不充分,農業收入也不高。一年時間里,“三個月種田、三個月過年、半年休閑”的模式卻是很有節奏地按季節展開的。什么季節做什么事情都是安排好的,而用什么時間比如是早晨還是傍晚進行農業生產又可以自由安排。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業變成了夾雜在農民休閑中的活動。只要機械化可以減輕勞動投入,種田就如種花、鍛煉身體。而在農忙時鄰里之間的互助,農閑時參加村莊人情的循環,又使“半耕”不只是經濟的活動,而且是社會和文化的再生產過程。

年輕子女進城務工經商了,年老父母留村務農,務農收入多或少與承包土地的多或少有關。在耕地面積不可能擴大時,隨季節展開的農業生產就會留出大量的農閑時間,且農忙季節以外的田間管理也是很輕松的事情。農業本身的季節性和農業生產過程難以監管,就使得其天然適合家庭經營,由缺乏進城務工就業機會的中老年人進行不對接市場的糧食生產,用最高效率生產最高產量的農產品,獲得既定耕地面積上的最高農業收入,而農閑時又可以享受生活,這是他們有意義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是整個生產生活節奏的一個部分。

農機、農技和農藝的發展使老人農業完全具備條件

雖然在自家小塊承包地上種糧食,每年可能只有二、三個月的勞動投入,從經濟上看似乎是嚴重的就業不足,但單從農業來看,因為它一定要隨季節展開,農業勞動因此必然有忙閑之分。當前的機械化等大生產技術極大地降低了農忙的勞動強度,卻無法縮短農作物尤其是糧食生產的周期,因此不可避免地有一個較長時間的農閑。這就使得農業生產中不可能做到充分就業,從而使得已經處在“半退休”狀態的中老年人最為適合從事農業生產。他們半生產半休息,將農業生產當作休閑手段,在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展開的節奏中安排自己的時間進行生產。

這里面有一個關鍵之處,即農業生產本身的強度問題。當前中國農業機械化進展極快,化肥農藥又進一步降低了農民積農家肥和鋤草等體力勞動。農機、農技和農藝的發展極大地降低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從而使老人農業完全具備條件。這正是全國普遍性的“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結構存在的原因。

當然,如前所述,如果通過土地調整,小塊并大塊,讓農戶可以連片耕作,就可以更加便利農戶的農業生產和田間管理,但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以“老人農業”為典型的“半耕”結構,還在超出一家一戶的共同生產事務上需要有強有力的村社組織來協調,以解決單家獨戶“不好辦、辦不好和辦起來不合算的事務”。

在“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結構中,中老年父母務農,這些務農的父母還會繼續變老,以至于總有一天他們不再具備生產能力而退出農業生產,但他們仍然有熱情和興趣搞庭院經濟。只要能動彈就要做點事情,這已經不是經濟活動,而是保持人生充實有趣味的一種方式。在村莊中,即使不能種田了,也還有熟人社會中的親朋好友往來,還有各種要操心的事情。他們在這樣一個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親密相處中日漸老去。最后,落葉歸根,入土為安。

等到中老年務農的父母已經老去時,過去年輕的子女又已為人父母,他們若在城市獲得了體面安居的收入和就業,就會在城市安居下來,甚至將全家人接到城市去生活。若他們進城失敗,在城市待不下去或待得不愉快,就會半退休狀態地回到農村接替父母種田。種田收入不多,強度不高,半生產半休閑,既是經濟生產,又是社會和文化生產,還是重新發現生命意義的過程。他們就可能繼續復制新的“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結構。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誠然會有越來越多的進城農民在城市體面安居,而不再回到農村從事“半耕”,但至少在未來二十年,仍將有一部分進城農民工難以在城市體面安居,他們將可能回到農村來繼續父輩的“半耕”。

(本文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李習林
標簽: 留守   老人   模式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