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國企改革是新一輪改革的關鍵之戰
2.1.歷史上三次國企改革
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國企改革在歷次改革中均居核心地位。
從1978年至2012年,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可劃分為初步探索、制度創新以及深化推進三個階段。國企改革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是中央頂層設計與地方基層實踐上下結合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資本市場都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制度創新階段,1993-2003年第二次國企改革時,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的過度負債和資產損失問題,僅靠銀行的間接融資已經難以滿足其巨大的資金需求,只能發展資本市場使用直接融資的方法。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穩妥的發展債券、股票融資,通過資本市場解決國企改革的融資問題。
在深化推進階段,2004-2012年第三次國企改革時,國企和資本市場的改革同步進行。國企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重組,需要資本市場提供支持和服務,但我國資本市場因為股權分置的先天缺陷而制約了其發展,使得其融資功能受到很大限制,急需對資本市場進行改革。2006年末,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資本市場逐步恢復活力,為國企改革提供了大的資源配置平臺,對國有經濟的戰略性結構調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2.改革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效率
2013年10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號角,會議對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出了總體部署,將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及深化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提到重要日程。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目的是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繼續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推進國企改革要奔著問題去,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效率為中心,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對地方國企而言,地方財稅體系的重構,將促使地方政府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國企改革中去。43號文《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將徹底改變地方政府債務融資模式,地方政府債務的擴張受到極大限制,而房地產行業的不景氣使得原來的土地出讓金收入的可靠性下降,地方政府急需通過國企改革盤活地方國企資產,以補充地方政府的資金缺口。
國企改革將提高國企治理效率。1999-2001年大刀闊斧式的國企改革后,國企三年脫困,國企經營效率大幅提升,全國國有企業銷售增長率在01年觸底5.7%后,開始向上攀升于05年到達階段性高點13%,09年在“四萬億”的刺激下,國企企業銷售增長率從09年的3.5%迅速攀升至11年的17.5%,后來銷售增長率快速滑落至13年的7.5%。現在新一輪國企改革有望再次激發國企活力,提升國企治理效率。
圖2 國企三年脫困后經營效率獲得階段性提升(%)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