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總體需求滿足度與其對社會發展的認知關系密切
對于“當下社會經濟改革難度大,但我有足夠的耐心”的說法,受訪者的認同程度與其需求的滿足程度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t=9.75,在0.0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公眾的需求滿足程度越高,對社會發展的包容性就越強。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在下行壓力中呈現出錯綜復雜的特點,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政府推動了全面深化改革,觸及社會、經濟、政治、民生等多個領域,這些與公眾息息相關的改革實踐也在同時影響著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轉型發展要求公眾必須適應制度和政策上的轉變,改革對社會治理者(包括公眾)均提出了考驗。我們通過回歸分析發現,受訪者對社會發展的包容性與公眾需求滿足度呈現一致的特征。因此,在社會轉型時期加強培養公眾對社會發展的認知不僅有助于提升公眾的需求滿足感,更有利于促進改革發展。
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程度體現受訪者總體需求滿足感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成為凝聚當代社會公眾價值的最大公約數。我們通過回歸分析發現,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發展作用的評價,與受訪者需求滿足程度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受訪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越強,其需求滿足程度就越高(t=6.60,在0.0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切實踐行對公眾的需求滿足感能夠產生積極的作用。當核心價值內化成公眾自覺的精神追求時,有助于其客觀評價自身需求及其滿足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公眾思想的凝聚效應。
受訪者的總體需求滿足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政府與市場的地位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改革進程中,無論是簡政放權、國有企業改革,還是金融體制改革以及其他領域的市場化改革,都是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再認識、再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眾的需求滿意度調查中,我們發現受訪者對當前社會生活中政府干預程度的評價與其需求滿意度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t=-3.00,在0.0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政府當前大刀闊斧的改革行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眾內心的需求滿足度,得到了公眾的廣泛認可。其顯示了多數公眾對轉變政府職能和發揮市場作用的合理認識,一方面表達了對政府轉變職能的期待,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市場化改革的信心。
遷徙的自由度影響受訪者自主需求的滿足感
“能夠去我向往的城市求發展,對于我來說很重要”,我們在調查中測試了受訪者對這種說法的認同度。調查發現,受訪者對自身工作、生活遷徙的自由的認同度與其自主需求的滿足度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t=3.95,在0.0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遷徙自由是公眾自主需求滿足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后,政府進一步明確大力推進“雙創”的政策措施。其中,就曾提到要取消妨礙人才自由流動的戶籍、學歷等限制,營造創業創新便利條件。由此看來,公眾需求將隨著“雙創”得到進一步的釋放。這不僅有利于公眾自主需求滿足感的提升,更有利于創業創新的進一步涌現,從而更好地激發市場活力。依據之前的結論,這又將反過來鞏固公眾的總體需求滿足感,促進其不斷提升。
個體品質影響公眾心理需求滿足度的部分特征
通過研究,我們還發現,公眾在某些方面的個體品質差異,也會影響其心理需求滿足度。
創新意識越強,自主需求滿足度就越高
我們調查了公眾對自身創新意識的評價,分析發現,越是表示“我喜歡創新,我是一個創新力很強的人”的受訪者,其自主需求滿足程度越高(t=8.69,在0.0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本身具有較大自主意識的人群,其自主需求更容易得到滿足。
越是追求競爭與抗壓能力強,勝任需求滿足度就越高
對于“我喜歡競爭,通過競爭最能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及“你對自己抗壓能力的評價如何”的說法,我們發現偏好競爭的人和抗壓能力強的人都更容易具有高的勝任感(t值分別是6.12和5.84,均在0.01水平上顯著)。
越是熱衷于參與公共事務和奉獻,歸屬需求滿足度就越高
我們請受訪者對“你平時是否喜愛參與公共事務”作出回答,并統計了受訪者對“周圍的朋友都認為我是一個奉獻精神很強的人”的說法的認同度,結果發現二者與受訪者的歸屬需求滿足度的變化是一致的(t值分別為7.43、10.85,均在0.0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歸屬需求的普遍滿足,還可以通過普遍提高社會公眾公共事務參與意識和奉獻精神來實現。
結 論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從低到高的不同層級,并對需求結構進行了梳理。管仲亦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指出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是禮義廉恥等社會規范和需求滿足的基礎。在心理需求層面,這一邏輯關系同樣成立,只有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才有條件追求更高層級的需求和欲望,只有實現了個體的充分發展,才能進一步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
本次調查顯示,當前中國公眾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均達到了基本滿足的水平,但并未得到充分滿足。從調查中可以看出,限制大多數受訪者需求滿足的因素均為外部因素,這種制約對自主需求和勝任需求的影響尤為明顯。影響心理需求滿足的外部因素有社會文化方面的,也有政府干預及公眾公共事務參與等政策方面的。雖然外部因素對基本心理需求的影響不如教育程度、婚戀狀況以及收入水平等個體因素明顯,但政府在政策和機制的改革等領域更有作為的空間和能力。而且,在當前改革攻堅期社會問題日益多元的背景下,應該通過多種政策支持提升公眾的心理需求滿足度,提升公眾滿意度和認同度,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執筆:董惠敏 黃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