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外:兩種動員的分立與對峙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來看,問題不在于公共生活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社會動員方式,而在于兩種方式之間存在某種隔離和對峙。比如,在社區里,同樣的群眾性文體活動,如果是自主開展的,居民就愿意自己買單,支付各項成本,因為這是大家樂意參與的活動。但如果是街道或居委會組織的,則必須贈送小禮品,盡管活動仍然為大家喜愛,但“政府組織的活動,政府必須‘意思意思’”已在很大程度上成為被動員者的一種共識。理論上,居委會當然屬于居民自治組織,但行政色彩鮮明,其做法具有體制內動員的一般特點,而且隨著社區建設的不斷推進,居委會“行政化”程度不斷加深,自治身份已經完全轉變為職業身份,居民對居委會組織活動的認知也隨之發生變化。還有在慈善領域,公辦慈善機構面向公眾的募捐基本陷于停滯,一些地方甚至發生過幾家官辦基金會上街“一日捐”,最后募集資金不夠支付當天志愿者的交通和午餐費的情況。相反,民辦公益機構和網上自發募捐活動動輒可募集數十萬元。兩相比較,體制內外在社會動員上的效果和效率判然有別。原因就在于,體制內動員用于體制外人群時,出現了“水土不服”。
此外,最需要警惕的還是在信息空間里,兩種動員方式發生對峙已屢見不鮮。一方面,體制內動員在主流媒體和官方輿論場上具有壓倒性優勢,各種觀點保持高度一致且彼此呼應,但要進入公眾生活并得到認同就越來越難,甚至許多體制內人員包括部分公務員對千人一面的套話也不以為然,原因是體制內的執業活動時間畢竟不能覆蓋24小時,公務員也有其自己的“體制外生活空間”。另一方面,在相對自由的自媒體語境中,觀點分歧、眾說紛紜司空見慣,但一旦出現引發公眾關注的事件,自發的動員機制就發揮作用,很快形成普遍共識,進而形成對官方媒體的巨大壓力。這就是為什么“輿論干預司法”在網絡上要比其他任何場合更加“肆無忌憚”。為了主導輿論,體制時常不得不采取強制性做法,對網絡言論進行管控。不過,一時的成功往往會為日后的更多更大輿論沖撞埋下伏筆。
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存在不同的動員方式,而且其中大多采取主流和邊緣或“亞文化”兩種形式,而沒有如當下中國這種鮮明的體制內外之別。因為在許多國家里,不但“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而且“上帝”的權威同“凱撒”的權力也有所分別,甚至往往權威高于權力,政府的動員與民間自發的社會動員不僅在體制機制方面有所差別,在參照物和分類標準上更是完全不同。當然,許多社會動員場合比如罷工、示威甚至街頭政治,本身已被整合進了體制,基本上在法律框架內進行,雖然可以將其歸入“體制內現象”的范疇,只是如此一來,這樣的分類本身就失去了意義。
打通兩套動員邏輯的根本在于轉變政府職能
從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出發,當下兩種社會動員方式存在的分立和對峙,既需要心平氣和對待之,也需要立足長遠設法緩和乃至疏通之。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凡是市場或社會能辦的,就交給市場或社會”,政府可以不出席的場合就不要出席,把空間盡可能完整地交還給民眾。
政府適度讓出公共空間,有助于政府更好地轉變職能,從主要關注效率轉向首先關注公平,真正扮演好“公共角色”,在不同群體之間“端平一碗水”。政府的職能定位準了,占領了“公平”這個道義制高點,體制內外的對話有了彼此認可的基礎,兩種社會動員的沖撞可能就大大減少。2008年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災的最大成效便是國家與民間在社會動員上的高度一致所致,恰恰也是在這一年,中國募捐金額史無前例地超過了1000億元。
在中國現實國情下,城鄉二元及國有民營兩種體制身份等形形色色的結構性分立無法短期內消除,體制內外兩種社會動員方式的分立乃至對峙也將會長期存在。如何創設一個跨體制內外的制度性框架,將兩者收納于其中,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而綜合主客觀各方面條件看來,這個制度性框架應該就是法治:只要兩種社會動員方式都依法開展,二者協同就自然有了共同基礎。那么有效規范行政權力,實質性擴大公民權利,也就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的制度設計,亦預示著國家和國民共同的努力方向。
(本文作者為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