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訪者看來,“相關體制和機制建設滯后”(5.21分)、“政策、制度的執行效率不高”(5.02分)、“干部干事創業熱情不高”(4.14分)是三個主要的影響因素。相比之下,“政府職能轉型不徹底、不到位”(3.92分)、“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3.81分)、“有關發展規劃的制定不科學”(3.76分)、“人才隊伍的建設跟不上”(3.59分)、“城鄉間、地區間、行業間的發展差距”(2.96分)對這些新動力在現實中發揮作用程度的影響較小。
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當前,干部干事創業熱情不高,成為中國發展新動力在當前更好發揮作用的最大制約。在現實中,作為國家和社會重要治理主體的黨政干部,既是有關體制機制、政策制度的重要制定者,也是最為重要的執行者。因此,制度設計和執行得好壞,與干部干事熱情高低有著內在的聯系。結合前述調查結果,盡管在受訪者看來,“相關體制和機制的建設滯后”和“政策、制度的執行效率不高”比“干部干事創業熱情不高”對國家發展新動力發揮作用的制約更大,但應該說,其背后更多反映出的是干部當前干事創業熱情不高這一問題。
4不斷地科技創新、持續地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的動力能夠形成的最重要源泉
調查表明,在不同時期,推動國家發展的動力往往是不同的。那么,對于促進發展動力形成的因素而言,是否在不同時期也是不同的?其中是否有一些因素,在任何時期對于國家發展動力的形成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調查結果顯示,“不斷地進行科技創新”獲得的平均得分最高,分值達到4.46,即介于“比較贊同”和“完全贊同”之間;其次是“持續地推進改革開放”,平均得分為4.33,同樣介于“比較贊同”和“完全贊同”之間。結合我國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實際,這一調查結果的深意在于,無論是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還是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抑或是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中國發展的動力無不源自于堅定不移的改革開放和持續開展的科技創新。
除上述兩個選項外,調查結果還顯示,“完備的人才隊伍”(4.29分)、“堅定的人本理念”(4.25分)、“完善的基礎設施”(4.20分)、“堅強的領導核心”(4.17分)也是為受訪者所認同的中國發展動力形成的主要源泉。相比之下,“充足的資源保障”僅得到3.96的平均得分(即介于“一般”和“比較贊同”之間)。
總而言之,從長期來看,無論國家發展動力經歷怎樣的變化和調整,為促進這些動力在現實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堅持和鞏固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更加重視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快國家人才體系的建設,以及不斷提高國家基礎設施水平,都是十分重要也是必須堅持的根本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