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縣留守群體問題的成因
農村留守群體問題是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究其成因,一方面與城鄉治理中存在問題有關,另一方面與留守群體認知上存在問題有關。
第一,城鄉二元體制的根本缺陷。城鄉差別對待的二元體制不僅體現在經濟體制上,還體現在社會體制上,嚴重阻礙了我國廣大偏遠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農民的危機意識日益強烈,加之生養子女成本提高,為獲得更多的收入機會,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得不外出務工或外遷。然而,城鄉差別對待的社會體制,使得廣大農民難以享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公共服務,于是,他們主觀上都希望能落戶城市,但城市落戶客觀上的難度給其增加了巨大壓力。再者,相較于農村偏低的消費水平,城鎮消費水平偏高,更加重了外遷務工人員的生活壓力。這些又迫使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不得不回遷農村,成為新一批的留守群體。從這個角度判斷,農村留守群體規模將呈擴大趨勢。
第二,政府各部門治理合力難形成。部門聯動對于留守群體問題的解決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許多留守村地處山區,交通不便,人口稀少,信息不暢,加之撤鄉并鎮政策的實施,在不正確政績觀影響下,地方政府很少將公共資源投入到這些偏遠農村地區,它們逐漸成為被各級部門遺棄的地帶。醫療衛生等方面的種種問題,都得不到好的解決。而面對偏遠農村地區救濟款項不明,治安警力不足,文化發展滯后,醫療服務欠缺,基層治理落后,等等現實問題,各級部門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相互推諉。在部門治理合力難以形成的困境面前,留守村問題成為了燙手山芋。
第三,留守群體守土情節難消解。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調研發現,90%以上的留守群體認為,守土等于守命。留守群體中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普遍對當前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抱有觀望甚至擔憂心理。D村H姓留守婦女就認為,當前的經濟環境,很難保證外遷子女在城市長期生活,更不敢妄想能在城市定居,因此,守住土地可以保證子女“餓不死”。此外,農村“熟人社會”生活氛圍,加之某種程度上對城市陌生生活的恐懼和排斥心理,使得留守群體更愿意留守農村。然而,留守群體留村守土使得家庭結構日益殘缺化,也使得家庭功能日漸失調和弱化,加之繁重的土地生產壓力、貧瘠的情感生活以及安全感缺乏,留守村問題將會進一步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