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農村小額信貸模式。通過實行小額“陽光信貸”政策,幫助農村家庭辦理小額貸款,信譽良好的農民無需擔保,就可以貸到5萬元以內的創業基金。鎮政府還幫助農民在本鎮的特色高效農業種植園搭建蔬菜大棚,驗收合格者給予每畝4000元左右的補貼,降低了農村家庭的創業門檻。同時組織就業培訓,將經過培訓的農民定向輸入到戴樓工業集中區內的百余家企業。
建立多組織聯動機制。協調村(居)組織、關工委、團委、婦聯等各部門積極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活動中,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標和任務,各部門簽訂承諾書;對全鎮留守兒童數量進行摸底調查,將摸底調查工作精確到村、落實到人,村(居)黨組織負責人為本村(居)留守兒童工作的責任人;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庫,完善留守兒童檔案,動態收集留守兒童的家庭、學習和心理健康情況等信息,將轄區內105名留守兒童的信息統計入庫。
提供多條幫扶途徑。鎮政府建立了黨員干部關愛留守兒童制度,每名黨員干部結對幫扶一名家庭困難留守兒童,幫助其梳理心理上的困惑,提供物質上的幫助,并建立結對幫扶臺帳,對幫扶工作進行考核,保證幫扶工作的實際成效與其出發點的一致性;通過民政救助資金,每年幫助10名左右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完成學業;組建以大學生村官為中堅力量的留守兒童志愿者服務隊伍,建立志愿者服務制度,確保每次志愿活動能夠起到實效。
豐富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以村(居)為單位、以農家書屋為依托建立“留守兒童之家”。鎮政府為“留守兒童之家”添置了圖書,配置了電腦,同時配備專職管理人員,每天向留守兒童開放。村綜合服務中心還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建立了視頻交流室,定期幫助留守兒童和父母通過視頻進行“面對面”交流,讓留守兒童在父母親角色缺位的情況下不缺失親情。全鎮9個村(居),每村(居)都已建成“留守兒童之家”,視頻交流室、圖書、電腦等活動場地與設施一應俱全,“留守兒童之家”成了寒暑假期間留守兒童最喜歡的去處。
加強社會輔助功能,引導各方積極參與
推進普法教育,治理生活環境。鎮司法所、派出所每個季度進學校、入社區針對未成年人開展普法教育,宣傳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刑法等,還制作了《兒童防護手冊》,手冊棄用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改用圖畫等簡單易懂的形式傳教相關知識,提高留守兒童的法律意識和自我防范意識;鎮派出所依托“一公里警務圈”,治理家庭、學校周邊環境,整治網絡經營,讓孩子遠離精神污染。通過整治,鎮域范圍內沒有一家違法經營的網吧和電子游戲室。
鼓勵企業參與,加大宣傳力度。動員企業開展“大手拉小手”愛心幫助活動,特別對于設有黨組織的非公企業,引導其將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列入組織活動范疇;鎮電視臺定時播出留守兒童系列專題片,宣傳關愛留守兒童的相關事項;組織關工委、團委、婦聯、學校、志愿者等單位、團體和個人聯合開展關愛活動,與留守兒童交流,了解其學習、生活情況,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2014至2015年上半年,戴樓鎮已開展“筑夢青春•益起來”“微心愿”“六個一”等各類關愛活動近20次,受益留守兒童達300人次。
強化學校責任意識,創新教育方式模式
出于對留守兒童工作的重視,戴樓鎮現有的2所小學和1所幼兒園,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將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納入日常教育中,并在課余時間開展針對留守兒童的個體差異的學業輔導;將“關愛留守兒童專項經費”列為預算,給予困難留守兒童經濟上的幫助;每位教師結對幫扶一名留守兒童,每月開展一次家訪并與留守兒童父母進行一次電話溝通,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愿望與需求;定期組織留守兒童參觀鎮工業園區、縣城區以及村(居),使其感受城鄉變化,進而了解父母的工作性質、為城鄉發展做出的貢獻,拉近留守兒童和父母之間的心理距離;聘請心理專家對教師進行輔導,幫助教師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
提高家庭教育意識,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為提高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能力,組織開展有關家庭教育、權益保護、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的專題講座。同時,改變留守兒童父母出于愧疚用物質來補償孩子的傾向,重點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使其盡可能和孩子保持密切聯系和溝通;提供在轄區內就業的優惠政策,使農民家庭盡量避免雙方同時外出務工。在國慶、春節等返鄉假期,組織召開留守兒童父母座談會,通過相互間進行經驗上的交流,留守兒童父母得以加快更新其家庭教育觀念。
加強對代理監護人的培訓力度,對代理監護人提出關于家庭教育的建議和意見,避免出現如過分溺愛等隔代教育的缺陷;建立代理監護人與監護人、學校教師之間保持聯系的機制,鼓勵代理監護人積極參加學校、社會組織的活動,觀察留守兒童動態,掌握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情況。
(本文作者單位為淮安市金湖縣戴樓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