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縣在基礎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武山縣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下功夫抓基礎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取得了較好成績。但從調研組深入調查情況來看,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新舊矛盾疊加,貧困縣出現了中小學之間的差距不斷拉大、教師職業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貧困戶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仍低于平均水平等一系列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貧困縣內不同層次的小學之間差距越來越大。武山縣共有各類小學191所,其中縣城小學4所,鄉鎮中心小學17所,其余170所均為村級小學(含一、二年級教學點)。調查發現,縣城小學總體硬件設施比較完備,教學過程認真規范,教師配備和課程設置比較齊全,學生的精神面貌也比較好。鄉鎮中心小學基礎設施條件、師資水平和生源質量就略遜一籌。而村級小學就比較糟糕了,硬件設施大多數還處在“一塊黑板一堵墻、夏蒸鍋來冬冒涼”的狀態,校舍面積距達標還有26萬平方米的缺口,教師的食宿條件普遍比較差,有些年輕女教師反映成家后不僅無法分身照料家庭和孩子,就連自身居住安全也成問題。從教學情況看,師資力量越往基層越缺乏。據統計,全縣目前共缺中小學教師1408名,絕大多數缺口在村級小學。同時,教師的專業結構不合理,邊遠山區相當數量的村級小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教師嚴重短缺,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第二,教育工作者的榮譽感、責任感下降,部分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現象。從對武山縣教育扶貧調查情況看,村級小學包括部分鄉鎮中心小學教師流失嚴重,愿意留下的大多是條件較好學校的教師,學校條件越差越難留住好的師資,優質教育資源更多地流向縣城。原因主要體現在三方面:教師個人生活條件較差、教學環境不佳、生源不足且逐年減少。以上問題如得不到有效解決,容易形成惡性循環,雖然不排除部分教師自身思想境界高,愿在艱苦環境中奉獻青春,但很難成為主流選擇。
針對貧困縣開展教育扶貧的具體建議
發展鄉村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基本通道。針對此次甘肅武山縣教育扶貧實施情況的實地調研以及發現的突出問題,現就抓好貧困縣教育扶貧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一要切實加大改善貧困縣農村中小學基礎設施的力度。首先應適當調整貧困縣中小學和幼兒園建設的配套資金比例;其次是進一步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從實地調查情況看,凡寄宿的三年級以上小學生和中學生大多數都優于走讀生,生活習慣也好于其他孩子;最后應更加重視鄉村學校音、體、美等專業教室的建設,配備必要的教學設備。
二要進一步加快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的出臺,得到了廣大鄉村教師的衷心擁護,特別是“越到基層越受益”的政策導向,為廣大基層教師所期盼。在調研過程中,教師們強烈呼吁計劃所提出的各項傾斜政策能盡快落地。一是應有計劃地穩步提高鄉村學校教師的工資和補貼待遇;二是統一規劃建設村級小學教師的公共周轉住房,改善其食宿條件,確保居住安全;三是合理調整設置教學點,既方便孩子上學,又能形成一定的數量規模。
三要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就學出臺更多的扶持傾斜政策。一是建議為接受義務教育期間(小學、初中)的貧困戶子女提供生活費補助,對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貧困戶子女,給予學費減免和生活費補助;二是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引導更多不具備進一步深造條件的貧困戶子女在中學畢業以后進入職業院校學習,避免其走上外出打工的老路;三是對貧困家庭大學生就業給予適當照顧,以減輕其家庭供養的負擔和他們自身對找不到好工作的擔憂。
(本文作者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原黨組成員、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扶貧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