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城市綜合治理創新是“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指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建設是一門大學問,一定要本著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提高城市建設水平”,“要把讓群眾生活更舒適這一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的血脈里、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南通市崇川區結合本地實際,以問題為導向,實施“五化”策略,即具象化目標定位、常態化溫情溝通、協同化統籌推進、信息化迅捷反饋和公眾化創新參與,推進城市綜合治理創新,初步實現了由粗放向精細的管理模式跨越式提升。
具象化目標定位
目標定位是推進城市綜合治理的重要前提,體現了城市綜合治理的方向與標準。在新型城市化的發展路徑中,崇川區結合自身特點,不走“攤大餅”的老路,通過抓主要矛盾——公共環境、公共秩序、公共關系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從市民最關注的內容切入,以“美麗主城,你我共建”行動為突破點帶動全局,對城市綜合治理的初期目標進行了具體寫實的定位。
“美麗主城,你我共建”行動由“小區環境整治、農貿市場整治、街面秩序整治、五小行業整治、流動攤點‘333’提升和建筑渣土‘130’行動”六個方面構成,組成了城市綜合治理的基礎性框架。以營造長三角北翼“整潔、優美”城市主城區為總方向,崇川區在制定專業性達標要求的同時,還擬定了通俗易懂、具像化的標準。小區環境整治——“治六亂,美家園”,小區內無亂堆放、無亂搭建、無亂種植、無亂停車、無亂張貼、無亂設攤;農貿市場整治——“面面俱到處處潔,人人維護環境美”,農貿市場內柜面整齊、地面整潔、店面合規、門面有序;街面秩序整治——“街面‘八無’有序,環境優美整潔”,街面無出店經營、無亂堆亂放、無流動攤點、無盲道被占、無車輛亂停、無設施損壞、無亂涂亂貼、無亂丟亂扔;五小行業整治——“重規范,治五小”,店面潔、證照齊、衛生好、安全嚴、提示明。
常態化溫情溝通
常態化溫情溝通是崇川區城市綜合治理的特色,也是經過實踐檢驗并長期堅持的法寶,有效維護了社會公平公正和市民的切身利益。崇川區的“美麗主城”行動以務實的舉措規避“一陣風”式的應景行為,變“運動式”為“治理式”,以“溫情告知、嚴格執法”為基本原則,通過反復宣傳來凝聚共識。在2014年流動攤點整治之初,城管隊員用磨嘴皮子代替皮卡驅趕的方式,帶著疏導點與菜場閑置攤位圖上門溝通,并留下充足時間讓流動攤點將存貨售完。6個月時間共引導743戶流動攤販入場經營。
采用疏堵結合的辦法。崇川區于2013年11月底啟動了“三嚴、三全、三結合”流動攤點“333”整治方案。“三嚴”指主街區嚴禁,次街區嚴控,疏導區嚴管;“三全”指全覆蓋,全時段,全平臺;“三結合”指與出店經營、店外店、攤外攤整治相結合,與疏導點的規范化建設相結合,與外來人口管理相結合。一年多的時間,整治經歷了由專項突擊到扼制反復再到動態清零的提升過程。全面啟動“流動百日”專項整治后,通過溝通交流,僅用40天,全區8000多個流動攤點“說”走了三分之二。2014年4月,推進流動攤點“333”整治提升工程進入常態管控階段。通過常態化巡查,新建改造高中低三檔疏導點11個,增加攤位1340戶,杜絕了回潮現象。2015年開始,流動攤點的管理進入常態,實現了動態清零。
協同化統籌推進
城市綜合治理的協同化推進,可將治標與治本有效結合起來,為治本贏得時間,從而有效緩解城市治理中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回應民生需求。崇川區按照城市管理空間、點位、類型等不同要求,擬定了切合城市管理實際的有效辦法,各項城市綜合治理工作順利開展。特別是在源頭管控建筑渣土、有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發揮出了協同化統籌推進的優勢。
通過“130”行動,從源頭管控建筑渣土,杜絕建筑垃圾在城區內“走街串巷”。“1”,指一個清運體系,將居民小區(臨街商鋪)裝潢垃圾納入環衛體系免費清運,酒店商場與企事業單位裝潢垃圾由環衛統一成本價清運。“3”,指三個黑名單制度。在工程渣土處置過程中,對開發公司、施工企業、運輸單位實行“責任連帶”,一旦發現有偷倒亂倒行為,對應單位將被列入黑名單,在一定期限內不再接受其商業活動。“0”,指公安、交警、街道等力量聯合執法,針對夜間部分無證無牌農用車輛偷運、亂倒等問題開展深夜“零點”專項行動。“130”行動實施以來,一改街道、社區自掃門前雪的傳統思維,從源頭介入,全區統一行動,有效破解了“渣土擾城”難題。僅用時兩個月,渣土偷倒亂倒行為從原來的每天幾十起,下降到零星的1-2起。這一城市治理的“老大難”問題在崇川得到了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