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國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全面激發社會組織參與城市治理的活力

——專訪中共西寧市城西區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馬志祥

《國家治理》周刊:近年來,為了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拓展社區服務,西寧市城西區大力培育社區組織,力求提供更多“家門口的服務”。目前,城西區的社會組織發展情況如何?這些社會組織怎樣發揮了參與社會治理的作用?

馬志祥:新社會組織指相對于政府等傳統組織形態之外的各類民間性的社會組織,主要包括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部分中介組織以及社區活動團隊。目前,在我區民政部門登記的全區性社會組織共有68家,其中,社會團體13家,民辦非企業單位55家,已建立黨組織8家。城西區社會組織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承接了部分社會服務職能,在預先覺察和消除不穩定因素、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協助政府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維護社區和諧穩定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推動城西區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保障民生服務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國家治理》周刊:城西區的社會組織發展迅速,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政府是怎樣做好引導工作的?

馬志祥:社會組織源于群眾和各層社會利益主體,可以發揮其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優勢,拾遺補缺,及時有效地提供一些公共服務產品,緩解社會需求。社會組織能夠動員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有效地協助政府、市場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問題。社會組織涉及公益服務、慈善救濟、社會事務、文體教育、社區維權、矛盾糾紛調解等多個方面,能參與到各項社會治理工作中,承接政府社會事務管理職能的轉移,滿足群眾多元需求,在提供社會服務、協調不同階層群體間利益關系、整合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建設和治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功能。

要提升社會組織服務能力,為群眾提供更加貼心、便捷的服務,社會組織的素質和行為規范就很重要。政府作為管理者,應該深入挖掘社會組織的潛力,加以正確指導。為加強社會組織服務管理,城西區組織相關人員前往成都市錦江區學習考察,借鑒錦江區社會組織孵化中心的成功模式,由區綜治委牽頭,聯合區民政局、虎臺街道辦事處、海晏路社區,于2014年建立了省內首家社會組織孵化基地。

《國家治理》周刊:城西區建成的青海省內首家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是一個什么樣的載體?現在入駐的社會組織有哪些?

馬志祥:城西區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吸納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入駐,堅持“三適應、三結合、三側重”原則,按照“進駐—孵化—評估—出殼”的工作模式,對社會需求高、發展前景好、服務潛力大的公益性社會組織進行培育發展,使其經過孵化后能夠直接為社會提供服務。目前,城西區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已有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咨詢中心、社區工作服務站、矛盾調處工作站、老年協會、鄰里糾紛家庭婚姻調解工作站、志愿者服務隊、青海省先鋒緊急救援中心、青海詩詞學會、電子多功能培訓室等共15家社會組織入駐。

孵化基地為初創期的公益性社會組織提供辦公場所、辦公設備、扶持基金、能力建設、發展指導等關鍵性支持,旨在孵化培育出能夠起到榜樣、示范和帶動作用的樞紐型社會組織,其功能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加強扶持引導。孵化基地集登記、培育、管理、評估、完善等職能于一體,發揮自身功能,為入駐的社會組織積極提供幫助。如為入駐的青海詩詞學會提供資金支持幫助其開展活動,2015年以來,該學會相繼舉辦了“軍歌嘹亮”“迎新春詩書畫攝影展”,詩詞進校園、進課堂、進軍營紀念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詩詞書畫展等活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遞正能量。

二是服務平安建設。基地充分調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提供社會服務,尤其重視發揮其在反映群眾訴求、協調利益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作用,推動城西區平安建設不斷深化。社區工作服務站、矛盾調處工作站等社會組織協助區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調解各類矛盾糾紛47起。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8.1級強烈地震,青海先鋒緊急救援中心第一時間派人前往開展國際救援;7月,由區委、區政府出資購置救援船只,救援中心還參與了湟中縣水庫遇難者尸體打撈,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及媒體的高度評價。

三是加強黨建促發展。基地對入駐的社會組織黨員分布狀況、黨組織成立狀況進行了全面摸底調查,建立了黨建工作臺帳和基礎檔案,使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逐步走上了規范化管理的軌道。

《國家治理》周刊:對于社會組織今后的發展,您認為城西區還可以在哪些方面繼續推動?

馬志祥:社會組織對城西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社區治理助手。接下來,城西區將在以下三個方面探索創新:

一是殼內外孵化相結合。目前,根據不同社會組織的類型、需求、發展階段等特征,孵化基地有針對性地開展孵化服務,即“殼內孵化”。下一步將繼續創新孵化模式,針對有孵化需求但服務場所和領域比較特殊、不適合直接進駐基地的社會組織開展“殼外培育”。對于納入“殼外培育”的社會組織,主要由孵化基地提供資源鏈接服務,助其規范健康發展。

二是打造抱團互動品牌。目前,各進駐組織結合自身的業務范圍,針對不同社會群體開展服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務品牌。下一步將引導進駐組織依托孵化基地的互動平臺抱團合作,整合各自場地、專業人員和活動策劃方面的優勢,開展互補服務,使組織迅速發展壯大,實現共贏。

三是撬動廣泛的社會資源。目前,在區級政府和孵化基地平臺的支持下,各進駐社會組織的資源聯系能力進一步增強。下一步將鼓勵各進駐社會組織根據服務過程中的不同需求,爭取與一些發展較成熟的社會組織開展合作,整合多方資源,不斷完善自身造血功能。

 

責任編輯:李習林
標簽: 活力   社會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