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目前農業發展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拐點上,農業生產智能化、農業經營網絡、農業管理數字化、農業服務精準化是必然發展趨勢。發展智慧農業需要牢牢抓住“互聯網+”戰略機遇,深入推動互聯網和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的融合。推進都市智慧農業需要政府引導;需要完善政策法規,優化都市智慧農業發展環境;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制定都市智慧農業發展戰略規劃;需要設立專項資金,推進都市智慧農業技術應用;需要完善體制機制,推進都市智慧農業建設市場化;需要加強培訓和宣傳,提高全社會對智慧農業的認識。
【關鍵詞】都市農業 大都市經濟圈 互聯網+ 智慧農業 智慧城市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5.17.004
李道亮,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導,中歐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農業信息智能感知與處理。主要著作有《農業物聯網導論》《集約化水產養殖數字化集成系統》《農村信息化與數字農業》《農業病蟲害遠程診斷與預警技術》等。
信息化具有強大的帶動性、滲透性和擴散性,“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和廣度向農業、工業、城市、鄉村等經濟社會領域全面滲透,深刻變革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向傳統農業和城市的快速滲透,使得“智慧農業”與“智慧城市”應運而生,發展方興未艾。
智慧農業的內涵
智慧農業是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全產業鏈的“生態融合”和“基因重組”。在傳統模式無法解決農業面臨的種種問題時,互聯網卻憑借其強大的流程再造能力,使農業獲得了新的機會。通過互聯網技術以及思想的應用,可以從生產、營銷、銷售等環節徹底升級傳統的農業產業鏈,提高效率,改變產業結構,最終發展成為克服傳統農業種種弊端的新型“智慧農業”,具體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
智慧生產。主要通過全面感知、可靠傳輸、先進處理和智能控制等物聯網技術的運用,來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能夠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全程控制,解決種植業和養殖業各方面的問題。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大田種植向精確、集約、可持續轉變;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設施農業向優質、自動、高效生產轉變;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畜禽水產養殖向科學化管理、智能化控制轉變,最終達到合理使用農業資源、提高農業投入品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的目的。
智慧經營。主要是利用電子商務提高農業經營的網絡化水平,為從事涉農領域的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在互聯網上完成產品或服務的銷售、購買和電子支付等方面的業務,來解決“農產品買賣難”問題。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農產品流通扁平化、交易公平化、信息透明化,建立最快速度、最短距離、最少環節、最低費用的農產品流通網絡。
智慧管理。主要是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種植業、畜牧業、農機農墾等各行業領域的生產調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加強農業應急指揮,推進農業管理現代化,提高農業主管部門在生產決策、優化資源配置、指揮調度、上下協同、信息反饋等方面的水平和行政效能,來解決“農業管理高效和透明”問題。
智慧服務。互聯網是為廣大農戶提供實時互動的“扁平化”信息服務的主要載體,互聯網的介入使得傳統的農業服務模式由以公益服務為主向市場化、多元化服務轉變。互聯網時代的新農民不僅可以利用互聯網獲取先進的技術信息,也可以通過大數據掌握最新的農產品地理分布、價格走勢,從而結合自己的資源情況自主決策農業生產,重點解決“農村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讓農民便捷靈活地享受到所需要的各種生產生活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