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建立協同創新創業的分享機制(2)

建立協同創新創業分享機制的可行途徑

首先,完善協同創新創業的法規和政策,保障資源共享和利益分享的權益秩序。制定和完善協同創新創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強化以法律約束的形式保障參與資源共享的各方的權益,營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環境,保障資源共享和利益分享的秩序。加快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擴大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實施范圍,制定促進科研人員流動政策,改革科技評價、職稱評定和國家獎勵制度,推進科研院所分類改革;積極引進國外高質量人才和智力,鼓勵國外高質量人才和智力資源參與國內的協同創新創業,并分享相應的權利和利益;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專利)戰略行動計劃,堅決打擊各類侵權行為,切實保護知識產權,使創新創業的主體在知識產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分享創新創業成果帶來的收益。

其次,完善有利于協同創新創業的渠道,夯實資源共享和利益分享的基礎。由于制度的“剛性”特征,使得改革形成制度變遷與創新的進程較慢,這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分享機制的作用發揮,因此完善相關的法規和政策需要輔之以建立相對暢通的渠道,只有通過渠道“點滴式”的改變才能真正夯實有利于資源共享和利益分享的基礎。要促進創新創業公共服務資源的開放與共享,就需要整合利用全球創新創業資源,實現人才等創新創業要素跨地區、跨行業自由流動。

一是促進不同主體進行充分的互動交流。尤其是在目前鼓勵“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形勢下,只有經過充分的交流與溝通并形成共識,不同主體之間才能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相互提升,從而實現共贏。

二是促進不同主體進行平等的協商對話。因為創新創業涉及到的主體之間在組織目標、文化背景、專業領域上均有差異,在合作與協調創新創業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各種分歧和利益沖突,因此不同主體之間平等地開展協商對話是彌合分歧、化解矛盾的重要途徑,也是使得合作與協調創新創業得以在利益共享基礎上繼續開展的關鍵因素。

三是促進不同主體進行目標導向的評價和風險共擔。通過切實可行的目標考核與經驗總結,為持續的合作與協調創新創業提供基礎,也為利益的合理分配提供有效依據。創新創業作為一項高收益、高風險的行動,更需要確定各個參與主體之間風險共擔的責任,只有明晰了責任,才能保證合作與協調創新創業的可持續性。

再次,加強協同創新創業的組織管理、搭建資源共享和利益分享的服務平臺。自2005年、2006年我國相繼做出了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以來,我國在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但是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例如新能源產業和光伏產業,它們的成長都表現出高成本、高投入的特征,折射出我國創新體系建設的低效率。其原因主要在于由政府主導科技創新和技術變革。現在,要推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創新創業,需要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加強協同創新創業的組織管理,努力搭建資源共享和利益分享的服務平臺。如應改變政府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技術路線之后直接插手創新型企業微觀決策的做法;政府宜重點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和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的聯合研究,鼓勵合作進行原始創新,引導研究機構協同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向社會全面開放共享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著力構建良好的教育和科研體系,為創新創業提供智力支持;總結和推廣“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新型創業孵化模式,搭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真正服務于創新創業的大眾平臺。

目前,在北京、深圳、南京、上海、杭州、大連等城市出現了“眾創空間”新平臺,這些為創新創業服務的平臺面向公眾群體開放,提供創新活動必須的材料、設備和設施,定期提供創新成果和經驗的分享以及以學習為主導的社交活動等。應在全國范圍內以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資源為依托,推廣創建“眾創空間”,鼓勵社會資金的進入,共同為創新創業助力。

最后,在全社會倡導形成協同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形成資源共享和利益分享的價值觀念。創新創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協同需要不同的創新創業主體之間進行交流合作、資源共享,從而通過非線性的耦合作用,達到“1+1>2”的效果。然而,要真正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身份、不同利益追求的各個要素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首先需要形成一個各創新創業主體都認同的文化價值基礎。只有基于相同的文化價值基礎,不同主體之間才能在遇到利益沖突時相互讓步、相互“妥協”。也只有基于相同的文化價值基礎,才能使協同創新創業的各個主體之間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不讓協同流于形式,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里的“文化”內涵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在文化即觀念文化,另一方面是外在文化即制度文化,其中更為重要的是內在文化。早年間,歐美國家的“創客”們用不到波音公司的1%的成本研制出了無人機,人們由此看到了大眾創造的力量。作為努力將夢想照進現實的群體,“創客”(Maker)及“創客文化”開始進入到中國公眾的視野。自從黨中央作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以來,全社會都在大力倡導并逐漸形成一種崇尚創新、互利共贏、包容并進、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

李克強總理在深圳“柴火創客空間”考察時,提倡要為“創客”們“添把柴”。之后他在大連創客空間參觀時,再次指出創新企業“無論成功與否”,都扮演著“新的領軍者的角色”,對分享型的創新創業企業表示贊許。這一切都是為了使創新、創業、協同、共享成為植根于民族血液之中的理性、觀念、信仰。這種適宜于協同創新創業的價值觀念與文化本身就是一種適應分享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創新,它能使各個創新創業主體之間具有系統的思維視角,而不是各自為營、各自為利。所有的創新創業主體都需擁有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而不是單兵作戰,閉門造車,這樣的文化氛圍才能夠最大限度地聚集創新創業人才,整合創新創業資源,從而形成最大的創新創業效應,推動分享經濟的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分別為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生。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人口增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14JJD790042)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李習林
標簽: 機制   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