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鋼鐵產業開展對外投資要注意的重點
謹慎選擇投資東道國。從文化和歷史角度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有著悠久的外交歷史和較深的文化淵源,也存在著較大的民族文化和歷史認知差異。從地緣政治看,“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存在著多個大國的利益切割,俄羅斯、美國和歐盟在中亞、南亞的影響力,迫使諸國采取“平衡外交”政策,在大國博弈之間攫取最大化利益。從經濟水平看,中國鋼鐵產能輸出的市場機會,基本都是發展程度較低的“第三世界”國家。據統計,“一帶一路”沿線的65個國家中,有35個國家人均GDP僅達3000美元標準。因此,評估相關國家投資風險,謹慎選擇投資東道國,應作為“一帶一路”產能國際合作的首要任務。
一是對當地投資有足夠的風險調查。跟蹤研究東道國政府、當地非政府組織或者地方反對勢力的實時動態并展開科學評估,若存在我國企業難以控制和化解的潛在風險,應當理性決策。
二是優先與亞投行、絲路基金等知名金融機構合作。與知名投資機構開展聯合投資,形成獨立的投資地風險評估分析,可以有效降低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風險。據分析,目前緬甸、老撾等東盟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風險較高,而蘇丹、敘利亞、也門、利比亞等中東北非地區的政府信貸風險較高。
三是憑借國家間合作和磋商機制,提高對投資東道國的責任約束。目前我國已與130多個國家簽署了投資保護協定,企業應優先投資于已與我國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的國家和地區。同時,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戰略對國內的相關鼓勵政策,結合雙邊合作產業園區政策,利用項目投資契機,推動東道國開辟專門園區,對接中國產業資本投資活動。
謹慎選擇投資方案。一是以股權分散破解政治風險。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大規模項目投資,國有企業應避免采用獨資形式,盡可能選擇與國內大型民營企業、東道國企業、全球跨國公司、知名產業投資基金合資合作,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淡化投資主體的主權特征。其中,選擇與東道國企業合作,有助于將投資與東道國利益捆綁在一起,構建利益共同體。選擇與跨國公司、投資基金合作,則有利共擔風險,同時有助于借鑒和汲取國際領先企業的投資經驗。
二是以治理本地化解決管理風險。應避免出現以往中國企業走出去所形成的“中國城”孤島現象,實行員工的本地化。提高本地員工對項目的認同感,并逐步完成管理層的本地化,尤其注重和引導有來華經歷的中青年進入到管理層隊伍,從而保障項目的順利執行。
三是以一攬子方案化解環保風險。首先,在投資項目的具體場址選擇上,應根據投建地的氣候氣象特征,謹慎選擇場地,從而降低粉塵、廢氣對主要城市的污染。其次,在項目附屬的環保設施投建運營上,應吸納國內優秀的環保解決方案提供商、東道國本地企業、國際知名環保企業的力量,集中智慧做好環保工作。經過多年發展,我國鋼鐵企業已經具備了相當成熟的節能降耗和治理“三廢”經驗,要吸取國內鋼鐵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嚴格執行環保設施建設的“三同時”制度(2015年1月開始施行的《環境保護法》規定,“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等國內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將“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下的項目環保標準提高到東道國法律要求的標準之上,樹立中國企業的良好投資形象。
(本文作者為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智庫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