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動人口、產業和公共資源聚集”為核心,努力推動實現“一年出示范、三年大變樣、五年新跨越、八年新面貌”梯度推進美麗家園行動計劃
鄉村是廣大農民群眾棲息的家園,鄉村之美是農民的夢想和追求。新時期,廣大農民群眾對美麗家園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比任何時候都要強烈。紅河州順應大勢,實施美麗家園行動計劃,著力“做特民居”“做美村莊”,讓鄉村成為“看得見青山,望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詩意棲居之地。
基礎:硬件建設
一是加強規劃設計。紅河州堅持以規劃指導農村民居拆除重建和農村民居改造提升,促使農村民居基本達到“堅固、經濟、實用、美觀”。同時,結合各地自然特征、歷史人文、民俗風情和建筑風貌,因地制宜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編制村莊規劃,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凸顯地域民族和鄉村文化特色,提升村莊文化個性韻味。由州住建局免費為群眾規劃設計了40余套各具特色的哈尼、彝、漢、苗、回、瑤、拉祜、傣族民居,供群眾自己選擇,形成一村一韻、一片一景、一區一主題的建筑風貌。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整合各類資金94.45億元,兌付農戶建房補助資金22.28億元,拉動農戶直接投資234.59億元。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31日,全州完成做特民居15.3萬余戶(含群眾自發新建住房2.3萬戶)、做美村莊560個(其中州級283個),建成標準化鄉、村級衛生院(室)422個,建成標準化中小學31個,建成標準化鄉、村級敬老院75個,建成鄉、村級幼兒園275個,消除B、C級校舍面積67.14萬平方米,消除D級校舍面積59.9萬平方米。
根本:軟件提升
一是保持村容整潔,根治農村人居環境臟亂差,實現生態美、布局美、生活美。啟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城鄉整潔”工程,按照“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溝渠凈化、環境綠化、村莊美化”的要求,圍繞打造“生態村、特色村、文明村、和諧村、宜居村、小康村”為目標,構建舒適的農村生態宜居體系,建設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環境優美的“秀美村莊”。開展“清潔家園”活動,建立衛生管理長效機制,配備專兼職環境衛生保潔員,確保村莊干凈整潔,垃圾有人拉,污水有了家,室外開百花,溪溝清澈見底有魚蝦,農村群眾生活得更為舒適。
二是提升文明素養,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實現民風美、文化美、和諧美。開展“六美”鄉村創建評比、“曬村規·賽文明”“善行義舉榜”、節慶禮儀、鄉風文明、教育培訓等活動,實施“鄉村大舞臺”建設工程,廣泛開展“大家唱·唱紅河”本土歌曲推廣活動,大力推廣紅河州民族廣場舞和健身舞,積極組織等活動,宣傳和選樹身邊典型,弘揚真善美,樹立文明新風尚,傳遞社會正能量,培育好的鄉風、民風,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三是堅持德治與法治并舉,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完善全方位的普法教育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村群眾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進一步提高農村社會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建立符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村規民約,帶動鄉風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安定團結與和諧,保障了“美麗家園”建設的有序推進。
動力:人口紅利
紅河州實施戶籍制度改革,釋放“人口紅利”,為美麗家園建設增添內生動力。抓住我州列為國家城鎮化健康發展綜合改革試點的契機,以戶籍制度改革為核心,綜合推進農村產權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集體經濟股份制、農村社區化等改革,加快消除依附在戶籍上的城鄉差別政策,保障農民市民化權益,推動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42.07萬人。努力地推動人口聚集。
一是科學統籌規劃。在美麗家園建設過程中,我們以縣市為單位編制或調整縣域村、鎮、城體系規劃,按照“散戶并成寨、小村并大村、邊遠靠集鎮”的要求,依法依序撤村并村、遷村合并、遷村并鎮的方式發展“百戶村、千戶村 、萬戶鎮”,引導農村人口聚集。
二是深化戶籍改革。實行州內外人口無障礙戶籍遷入,不斷消除外來人口本地化、常住人口市民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戶障礙、制度障礙和政策障礙。簡化戶口遷移、落戶的程序和手續,全面推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健全完善農業轉移進城人口土地權益保障機制、住房保障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做到“確權到人、權隨人走、帶權進城、同城同權”。
三是提升城鎮吸引力。進一步完善城鎮功能布局,優化城鎮結構,拓展城鎮發展空間,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改善城鎮人居環境質量,提升城鎮品味和形象,強化城鎮綜合服務能力,增強城鎮吸引力。
與此同時,紅河州還著力推動公共資源聚集。按照“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等化”的要求,全面推進村、鎮、城安全飲水管網、電網、路網、學校、幼兒園、衛生院(室)、敬老院、村民活動室、村民活動場地、衛生公廁、通訊、集市、便民超市、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和個開蒙城市軌道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用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引導農村居民有序向行政、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資源的中心地聚集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