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人民智庫> 正文

涉農腐敗的生成機制與防治(2)

涉農腐敗的防治對策

防治涉農腐敗需要建設系統工程,其中“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是根本要求,也是最有效的制度設計。加大懲處力度,形成高壓態勢,剎住高發勢頭,是治理涉農腐敗的當務之急。重點抓住“關鍵少數”,加強對村干部的管控與監督,加強對有抱負理想、有廉潔操守、有治村治鄉能力的干部與鄉賢的培養,是破立并舉的得宜措施。同時,要通過構建并擴大鄉村社會信任資本,強化傳統禮序家規、鄉規民約的關系網絡、互惠規范功能,構建禮法相依、崇德重禮、鄰里相扶、風清氣正的中國特色鄉里社會,筑牢農村廉政文化根基。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是治本之舉

制度是約束、制裁腐敗行為的現實選擇。制度約束權力腐敗效力首要來源是民眾的廣泛參與,民主是制度監督功能最大化的基石。民主是多數選擇、自由意志、公開進行、程序化表達多種要素特征的統一,限制、防止腐敗是民主制度基本功能之一。我國村民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鄉村社會民情、政情與傳統的農村民主制度,其核心要旨在于發揮農民民主決策、民主參與、民主監督權利,最大程度地啟蒙、調動、強化農民的民主意識和民主能力。總之,實現農村公共權力運行的民主化,是防范涉農腐敗的治本之策。

以村民自治制度防范村級權力的腐敗,首先需要保障制度健康運行。一是強化民主選舉的法治化、制度化,最大程度地保障全體成年村民一人一票、每票同值。票決的辦法不僅用于票選村委會及主要權力組織,還應包括民主決定重大日常事項;二是強化民主制度設置,將農村主要權力進行分權設置,如將村民會議(代表會議)和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組織等進行專門化、分立性設置,強化村民會議(代表會議)的決策權行使,實現相互監督,各有分工。也可將村民委員會與村黨支部委員會適當分設,形成村民會議(代表會議)決策、村委會執行、村黨支部監督,三者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村級權力運行機制;三是強化權力組織運行的公開化,包括將涉及村民利益所有事項的村務的內容、程序、時間、形式與監督方式等全部公開。公開才能公平,透明才有清明,民主選舉制度效力源于公開化的行為方式,唯有公開化方能保證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方能在源頭上防止涉農腐敗,形成不能腐的制度環境。

強化涉農腐敗的國家監管力度是可行路徑

鄉鎮政權組織作為設置在農村地區的基層政權組織,是實現執政黨和國家對基層社會常態化、系統化治理的重要主體。切實強化鄉鎮黨委、政府對村干部行為的日常監督管理,是遏制涉農腐敗的當務之急。當前的著力點主要在切斷鄉鎮干部與村干部之間的利益鏈條,切實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明確鄉鎮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主管領導、包村干部的監督責任,形成逐級負責、層層落實的農村反腐倡廉工作格局。通過加強問責,嚴格追究責任,督促鄉鎮級相關領導干部采取積極措施加強對涉農腐敗問題的監管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制度環境。

加大司法懲治力度是制度保證

司法懲治涉農腐敗是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司法懲治的震懾功效在于強化不敢腐的制度機制。強化司法懲治措施,一是要找準突破口,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主要違法犯罪人員,以及對地方團伙性腐敗行為嚴加懲治;二是要健全犯罪處罰網絡,建立信息共享機制與部門協調機制,形成黨委統一領導、上下聯動、左右互動、齊抓共管的防治大格局;三是從嚴治吏,嚴明黨紀,正風反腐,在生活作風、工作作風、反腐廉政各個環節上從嚴管控、從嚴查處;四是問題導向,緊扣村民反映強烈、社會輿論反映強烈的人和事,司法權力優先介入;五是結合信訪制度,盡快、盡早發現問題線索,保證司法查處的效力與威力。

抓住關鍵少數是基本前提

涉農腐敗是權力腐敗,權力腐敗是掌握權力的人的腐敗,防止涉農腐敗首先要抓住掌握主要權力的鄉鎮干部、村支書、村主任、村會計等關鍵少數。一是注重選人用人,保證村干部、能人選拔前的審核,選舉過程中的公示,選拔投訴的甄別監察;二是適當提高待遇,至少保證村干部在基層基本生活水準之上,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并在政治上、社會地位上從優保障;三是從嚴管理,即教育、標準、制度、執紀、懲治均須從嚴,特別注重對農村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行為進行制約規范,在其思想深處根植守規矩、守法紀的意識;四是擴大視野,將有新知識、新眼界,具有現代社會價值觀念和知識技能又自愿扎根鄉土的離退休干部、知識分子、優秀農民工、企業家等“鄉賢”納入基層權力精英選拔范圍,發揮其引領作用,形成示范工程。

村民組織化是基礎保障

組織化的民眾比個體化的民眾更具理性,村民組織化的常態表達更易走向制度化救濟渠道,較易排斥私力救濟的極化思維與行為。政治現代化水平與民眾對民主、自由、公平、正義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接納程度密切相關,組織化過程是學習、生養這些價值觀的土壤,也是發現腐敗的前沿陣地、抗衡腐敗的群眾基地。村民組織化水平提升,首要需要政府主導,基層政府通過合作社、村委會、工程隊及企業等進行社會組織、社會動員。其次是發揮傳統村社功能,將原有的家族、村落傳統結社進行現代性改造,滌除封建幫規因素,注入新時代的法律意識、規矩意識、文明意識,形成村民活動、表達空間。最后是社會協同,將村民自組織的各種務工隊正規化、規模化、文明化,注入政府力量和法紀意識,務工人員牽頭組織帶動村民的集體化水平,培育合作、妥協、契約、理性精神,形成制衡權力腐敗的群眾基礎。

構建社會信任資本是強基之策

鄉村社會是傳統資源作用與功能較為顯著的社會,社會資本建設是基礎性工程。社會資本是以人際信任資源為基石,通過社會網絡、規范、信任、權威、行動的共識以及社會道德等方面建設減少交際成本,固化彼此聯系,最大程度發揮現有資源效力。鄉村社會資本建設可從注重傳統人際關系、親緣關系、地緣關系為中心的關系網絡建設入手,以鄉規民約、村鄰規矩和家族規范為主體的互惠規范為基礎,以傳統禮儀、儀式等集體活動為載體,以家族、村社為單位,建成利益共享、和諧共處、共同參與的鄉村共治系統,構建新的有道德信念規矩、彼此熟絡相互約束的“熟人社區”,塑造不愿腐、不易腐的法治氛圍與廉政文化。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安管理學院副教授)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李習林
標簽: 生成   防治   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