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也是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農業大市,全市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的1%,夏糧小麥產量占全國的3%。建設美麗鄉村,提高南陽700萬農村人口生活品質,對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南陽市以建設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市為統攬,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大力開展“和諧、綠色、歡樂”三個家園建設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
“和諧家園”:豐富教育載體,培育文明鄉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根本要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南陽市注重從農民生活實際出發,用好用活道德講堂、農村“四會”、公益廣告、典型倡樹等“四類載體”,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春雨潤物,在潛移默化中傳播并感染群眾。
開辦農民道德講堂。利用村文化活動室、村民學校、基層黨校等場所,讓身邊人講身邊的事、講自己的事,再以身邊事教身邊人,用真實生動的事例感染人,用平實簡樸的語言啟發人。通過講堂上的小故事,傳播道德教育的大道理,引導廣大農民主動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建立健全農村“四會”。“四會”即農村科技協會、道德協會、禁賭協會和紅白理事會。農村科技協會由科技示范戶、種植養殖大戶、新型農民和致富能手組成,通過邀請科技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指導、農技能手傳幫帶等方式,有效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道德協會和紅白理事會由村里品德好、威望高、有文化的老干部、老教師、老黨員組成,通過制訂村規民約、建立協會規章、開展道德評議等措施,教育引導村民孝老敬老、誠實守信、勤儉節約、移風易俗。禁賭協會由村婦女代表和德高望重的群眾代表組成,通過入戶宣傳、輿論監督、檢舉揭發,有效遏制農村賭博現象,引導群眾培養健康活潑的休閑娛樂習慣。
打造公益廣告景觀。充分發揮公益廣告傳播文明、引領風尚、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把農村打造成公益廣告宣傳的前沿陣地。以農戶院墻、文化長廊、文化廣場和村務宣傳欄為載體,圍繞“圖說我們的價值觀”“做文明人、辦文明事”“文明河南建設”等主題,通過噴繪圖片、手繪漫畫、書寫標語等形式,打造一批富有鄉土氣息、符合農民審美情趣、具有地方特色的公益廣告景觀。
開展典型倡樹活動。選樹身邊的先進典型,有利于增強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推動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覺實踐。每年用一個月時間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集中評選活動,通過群眾自評、村組互評,評出“星級文明戶”、新型農民、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好媳婦、好公婆、文明衛生戶和身邊好人。評選結果在村務公開欄、閱報欄上公布。設置善行義舉榜,按照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等類別,為小人物樹榜立傳,激勵農民崇德向善。崇尚先進的鄉村氛圍,催生了“托舉三兄弟”、“板車哥”等一大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草根英雄。
“綠色家園”:開展綜合治理,優化人居環境
新農村建設首要任務是全面提升農村生態環境。南陽市準確把握前期規劃、基礎建設、綜合治理和長效機制等“四項環節”,根據農村發展特點和縣鄉村財力狀況,分批有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科學規劃分類指導,保留特點打造特色。按照“遵循規律,體現特色”的思路,根據農村地域特點、產業發展水平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對村莊進行分類規劃。對城郊村和集鎮、產業集聚區周邊的村莊,按照城市標準規劃改造,打造美麗鄉村示范村;對人口相對集中、布局較為合理的中心村,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打造美麗宜居中心村;對人口較少、生態優勢明顯的的山區村莊,注重與特色產業、自然景觀、文化旅游等元素相融合,打造特色生態鄉村;對居住相對分散、人口逐步萎縮的村莊,開展環境凈化整治工作,建成人居環境達標村莊。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點要解決好“垃圾怎么運”、“污水怎么流”和“環境怎么變”的問題。在西峽、淅川、內鄉水源地三縣,結合南水北調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整合項目資金,建設一批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為一渠清水永續北送打造綠色生態屏障。在平原傳統村莊,合理布局垃圾填埋場、建設鄉鎮垃圾中轉站、設置村內垃圾收集設施,解決垃圾清運問題。集中鋪設排污管道,教育、引導和幫扶農戶改廁、改圈、改廚,解決污水處理問題。在鄉村干道兩側集中栽植風景樹,引導農戶開展庭院綠化美化,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打造生態人居環境。以“三無三規范一眼凈”為目標,把清垃圾、清污水、清雜物作為突破口,圍繞垃圾處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廁、村莊綠化、村道硬化等,集中開展農村積存垃圾清運行動。對主次干道兩側、田間地頭、村莊周圍及河流、溝渠兩岸的秸稈、垃圾、雜物等進行集中清除、轉運、填埋、處理,對村內外溝渠水塘、農村家庭宅院、村莊公共空間進行集中整治,對農具、秸稈、雜物等堆放進行統一規劃。
建立長效運行機制,破解資金不足難題。農村環境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面多,資金投入需求量大。破解資金不足難題,必須堅持建管并重,采取縣鄉適當補貼、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縣財政拿出專項資金,用于保潔員工資和農村環境整治費用補貼;鄉鎮財政按比例配套資金,用于購置垃圾箱等垃圾收集清運設施;各村根據本村人口和垃圾量,通過“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向群眾收取一定的垃圾處理費。通過建立長效運行機制,實現環境治理常態化。
“歡樂家園”:繁榮農村文化,豐富精神生活
文化惠民是美麗鄉村建設題中應有之義,是提升農民幸福感的內在要求。農村文化發展了,美麗鄉村才有內涵、有品位、有活力。南陽市抓實抓牢文化惠民、人才培育、群眾文化、傳統保護“四大工程”,整合一切用于農村、服務農民的文化資源,為農村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廣闊的平臺。
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以標準化、均等化為主攻方向,強力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農民在家門口享受到優惠、實惠的文化服務。抓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全市18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實現正常運轉;抓農家書屋建設,4600多個行政村農家書屋全部建成;抓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實現鄉鎮和行政村全覆蓋;抓廣播電視村村通,如期完成“十二五”規劃任務;抓農村電影放映,確保每村每月免費放映一場電影。
實施人才培育工程,打造農村文化主力。以培育農村基層文藝骨干為重點,把文化的“根”種在農村一線。指導幫扶農民組建合唱隊、民舞隊、戲曲隊、廣場舞隊、老年腰鼓隊、音樂隊等基層文化傳播隊伍,由文化館、文化站專業人員和外請的專業老師進行授課和輔導,逐步培育出多支能開展文藝活動,繼承發揚民族民間文化的示范性隊伍和文藝精英。以宛城區紅泥灣鎮黑土地農民藝術團、西峽縣五里橋鎮黃獅村農民藝術團為代表的農民演出隊,長年活躍在鄉間地頭,成為農民自娛自樂、傳播鄉村文化的生力軍。
實施群眾文化工程,豐富農民精神家園。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使群眾“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協調推進。開展“歡樂南陽”群眾文化活動,與特色文化基地創建、文藝下基層演出、文化專業村建設結合,與教授群眾文化知識和農業科技、醫療科普、致富技術相結合,保障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舉辦“唱響白河”群眾文化演出,為群眾藝術展演搭建平臺。兩年37場文化盛宴,既鍛煉了基層演出隊伍,又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打響了“唱響白河”文化品牌。
實施傳統保護工程,留住鄉韻記住鄉愁。把“以文塑城”納入城市發展戰略,分門別類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對南陽玉雕、烙畫等傳統民間工藝,實施標準化生產、大師化創作、品牌化經營,在平民路線和精品路線中找到結合點。將盤古神話、牛郎織女等傳統民間傳說,與保護古鎮、古村落、古民居相結合,打造了特色旅游文化。市藝校免費教學南陽板頭曲、宛梆等傳統民間曲藝并提供演出平臺,實現了“活性傳承”。 眾多傳統文化藝術資源經過重新整合后,登上舞臺、走向市場、走進生活,為農村文化生活增添了活力。
(本文作者為中共南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