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講,智慧供應鏈對各個產業的影響是深刻而又全方位的。首先從第二產業、即工業制造業的視角看。目前中國制造業雖然取得了飛躍性的發展,成為了世界制造中心,然而能耗較大,此外產業鏈競爭力不足、高技術附加值不高、邊際效益遞減⑤等都是目前生產制造業面臨的挑戰。正是這樣的一種狀況,使得如何提升產業供應鏈競爭力成為了生產制造業發展的核心。而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等現代技術對產業的變革和影響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形成信息數據嵌入式的全周期技術或產品開發與生產管理。即通過現代新型技術的運用,集成有動態數字存儲器、感知和通信能力,承載著在整個供應鏈和生命周期中所需的各種必需信息,使得整個生產制造管理能實現智能化的全程有效控制和管理⑥。因此,技術和產品的提供不再是簡單地實現其使用價值,而是透過產品和技術蘊含的信息和數據來實現全周期的管理,在能量消耗整體最小的狀況下,使得客戶能實現發展的價值。二是形成自組織的產業生產過程和生態化。即能集成所有的產業主體,形成跨條線、跨部門、跨區域,與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廣結聯盟,物聯網和互聯網相融合的產業共同進化的生產體系,既實現自組織的價值生產,同時又能提升整個產業網絡的競爭力,最終實現產業可持續和可循環。三是拓展的產業服務化網絡。以技術為核心、服務為節點,以工作量為緩沖,以直接或間接服務供應商、整合服務集成商、直接或間接服務客戶為成員,包括水平結構、垂直結構、斜向位置三個維度,以及管理、監控、分解或集成流程鏈接四種方式建構的從初始供應商到終端客戶的復雜網絡⑦。在這一過程中,既能實現活動的高增值性,又能實現生產管理的標準化。
除了生產制造領域發生的供應鏈變革之外,智慧供應鏈同樣發生在第三產業,特別是商業流通領域。傳統的商業流通領域同樣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諸如媒介渠道復雜且不融合,流通渠道相對冗長、混亂,經營活動對應市場的變化相對遲緩等,而互聯網和物聯網卻為改變這一狀態提供了契機。事實上,伴隨著這些年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商業云端化的“產業生態鏈”正在形成、擴大,其商業化應用就是社會化商業新生態,即由社會化媒體、搜索引擎、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組合而成的社交網絡,即云平臺+三屏(手機、電腦、電視)合一+SoLoMo(社交—位置—移動)的新商業生態系統。這一新的商業生態系統催生了商業智慧供應鏈的形成,商業智慧供應鏈具體表現為:第一,形成了跨媒體、多要素的無縫整合平臺。亦即傳統電腦(臺式PC+筆記本)、平板電腦、手機、電視等,正在共享同一個媒介資源⑧。同時服務或商業中的多種要素,包括交易、物流、服務傳遞、信息和金融等要素高度融合。第二,C2B新商業模式的確立。C2B是迎合客戶追求自我個性的一種商業模式,是云商業時代獨有的創新商業模式之一,這種模式將高高在上的高級定制變成了普通消費者都可以體驗、享受的服務。同時C2B將激發設計師、眾包、消費者自我設計、粉絲團認同設計等多種創意形態得以轉化為真實的產品及服務⑨。第三,營銷/價值智能化。從商業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 BI)發展而來的大數據技術里,逐步誕生的營銷智能化(Marketing Automation, MA)技術,將搜索引擎優化(SEO)、網絡營銷、植入(插件)營銷、社會化媒體、跨媒體數據源處理、CRM(客戶關系管理)、社交化銷售等市場營銷及服務過程整合在一起,提供智能化的客戶搜索、培育、篩選管理,為導向最后的交易和服務提供源源不斷的“客戶池”。
智慧供應鏈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應用領域便是第一產業——農業。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業是在三大產業中發展最為緩慢且挑戰較大的領域,這包括農業生產的小農分散導致的農業經營效率較低、農產品經營模式粗放,忽略終端,遠離農戶、競爭同質化導致農產品價格和信息傳導機制不暢等,因此,推動農業產業的現代化是當今中國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領域之一,“互聯網+”能否真正結合農業產業的特點,通過智能化的方式貫通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三大領域,涵括各種農產品的物流鏈、信息鏈、價值鏈、組織鏈四大鏈條,連接產前、生產、加工、流通、消費五大環節,形成農業的智慧供應鏈,這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具體講,農業智慧供應鏈也應當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優化農業供應鏈結構。即能充分彌補薄弱的次鏈,在單個環節上,打破小農生產模式,將次級鏈條中諸如農資采購、生產種植、播種灌溉、施肥收割等各個環節充分細化、專業化、智能化,提高整個農業供應鏈效率。二是農業組織的有機生態化。在各環節充分專業化的基礎上,須以平臺企業或有實力的農戶組織為主,進行一體化經營,打通產業鏈五大環節,實現農工商、產供銷的有機結合,利用互聯網和物聯網,疏通信息和價格傳導機制,改變產業鏈各環節分散無序的現狀。三是產業鏈聚合化、服務化。要將分散的農戶組織化并嵌入產業鏈,這是發展壯大現代農業產業鏈組織系統的核心。一方面,可以有效改變單個農戶在競爭中的弱勢地位,降低風險,提高收益,提高產業鏈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集中農戶需求,促進專業服務,充分利用目前的移動互聯網和小微金融的優勢,服務農戶。
顯然,上述三大產業領域的智慧供應鏈建設和發展才是當今中國產業發展的關鍵,“互聯網+”的核心并不是簡單的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性的手段,或者將“互聯網+”作為一種標簽貼到所有的產業上,而是透過這些新興技術和方式的運用,形成“產業供應鏈+”,亦即我們所說的產業智慧供應鏈。
智慧供應鏈要素集合——六大能力體系
智慧供應鏈作為供應鏈發展的新趨勢,應當如何確立和發展?或者說智慧供應鏈的核心要素和目標是什么?探索這一問題,可以從供應鏈管理的核心三要素來加以分析。三要素指的是一種特定供應鏈的形成,往往是由三個方面決定的:網絡結構、業務流程以及管理成份⑩。網絡結構指的是供應鏈的組織方式,業務流程是供應鏈活動的狀態,而管理成分指的是供應鏈中的核心要素或者能力體系。
從管理成分或要素的視角看,“產業供應鏈+”形成的智慧供應鏈需要擁有六個方面的能力:一是能確實因應供應鏈客戶的真實價值訴求。了解供應鏈客戶真實的價值訴求是拉動式供應鏈的前提,而要能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能真正洞察客戶內心深處的經濟和情感訴求,而不是外在的產品和業務需求?。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通過新興技術和手段把握我們稱之為“價值雷達”的能力。“價值雷達”指的是企業供應鏈實現的利益和客戶得到的價值,有三個層面:第一層也是最基本的層次,從供應商的角度能實現最高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而需求方得到的是使用價值。第二層是供應商能實現供應鏈所有權成本降低,而需求方得到的是情感價值。第三層也是最高的層次是供應商不僅能夠降低供應鏈所有權成本,而且還能幫助客戶降低各種機會成本,而此時需求方得到的是發展的價值,即實現了客戶自身很難實現的狀態,獲得了超額收益。顯然,如何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各種現代化的技術輔助企業實現從第一層面向第三層面的發展,及時追蹤和捕捉到客戶的真實需求信息和狀態,進而靈活地提供相應的服務,是智慧供應鏈需要形成的核心能力之一。
二是互聯網使能下的供應鏈全程可視化。供應鏈全程可視化管理指的是供應鏈參與各方能夠對供應鏈全過程、國內、國外市場的狀態和運營及時地反映,以及追蹤物流、交易的狀態和活動,做到對供應鏈運營過程的及時監測和操控?。顯然,這一目標在傳統的產業供應鏈模式下較難實現,其原因在于供應鏈參與者復雜,信息系統不一致,人工干預較多,很難確定零部件需求和消費比率、監控和管理生產訂單和處理,以及供應鏈運營的關鍵性能指標(KPIs),其結果容易產生供應鏈低庫存周轉,高安全庫存、資源配置失調而造成浪費、缺乏制造有效性和高效性、供應商質量無法保障,以及過多產品召回。因此,如何實現供應鏈全程可視化成為智慧供應鏈的關鍵,而這一能力的形成,就需要借助物聯網、物聯網、RFID等技術建立真正標準化、規范化、可視化的供應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