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理論動態 > 正文

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的正義觀念(5)

如果說歷史唯物主義只是一種實證性的科學理論,馬克思的正義觀念只是一種規范性的見解,那對它們之間關系就要做一種與我國學術界的傳統理解不同的新理解。

在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正義觀念的關系這一問題上,傳統的理解認為,馬克思是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以是否與生產方式相適應來判定一種分配是否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這種理解的依據,來自中央編譯局翻譯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的一段話:“在這里,同吉爾巴特一起(見注)說什么自然正義,這是荒謬的。生產當事人之間進行的交易的正義性在于:這種交易是從生產關系中作為自然結果產生出來的。這種經濟交易作為當事人的意志行為,作為他們的共同意志的表示,作為可以由國家強加給立約雙方的契約,表現在法律形式上,這些法律形式作為單純的形式,是不能決定這個內容本身的。這些形式只是表示這個內容。這個內容,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奴隸制是非正義的;在商品質量上弄虛作假也是非正義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79頁)

筆者曾指出,這段譯文存在嚴重誤譯的問題。(參見段忠橋,2000年)在這里,筆者不再對誤譯問題做進一步的說明,而只想指出基于這段譯文的傳統理解存在的一個明顯的錯誤——把正義理解為一種事實判斷而不是一種價值判斷。我們知道,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關論述中,一種分配方式與生產方式相一致還是相矛盾,指的只是前者是后者的發展形式還是桎梏、是促進還是阻礙后者發展,由此說來,無論相一致還是相矛盾,都只是對它們之間關系的一種事實判斷。相反,一種分配方式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指的則是不同社會群體對它做的“應當”還是“不應當”的價值判斷。關于正義的價值判斷的特征,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有明確的論述。馬克思在批判拉薩爾主張的“公平的分配”時指出:“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難道資產者不是斷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嗎?……難道各種社會主義宗派分子關于‘公平的’分配不是也有各種極不相同的觀念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02頁)恩格斯在談到普魯東的法權觀時也指出:“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平觀認為奴隸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資產者階級的公平觀則要求廢除被宣布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在普魯士的容克看來,甚至可憐的專區法也是破壞永恒公平的。所以,關于永恒公平的觀念不僅是因時因地而變,甚至也因人而異,它是如米爾伯格正確說過的那樣‘一個人有一個理解’。”(同上,第212頁)如果說正義在馬克思的論述中只是一種價值判斷,那將其理解為一種事實判斷顯然就是錯誤的。

那又應如何理解作為一種實證性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與作為一種規范性見解的馬克思正義觀念的關系呢?這無疑是一個在我國學術界尚未引起人們重視,因而也從未可做過認真探討的問題。以下是筆者對這一問題的幾點初步的看法。

第一,歷史唯物主義不涉及馬克思的正義觀念,馬克思的正義觀念也不涉及歷史唯物主義。前邊表明,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從人的物質生產這一經驗事實出發,通過對社會結構和歷史發展的考察以揭示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而馬克思的正義觀念只體現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譴責和對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批評,因此,前者的內容與后者無關,后者的內容與前者也無關。

第二,歷史唯物主義不是源自馬克思的正義觀念,馬克思的正義觀念也不是源自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不是從他的正義觀念出發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點從馬克思以及恩格斯有關歷史唯物主義創立過程的論述就看得很清楚。(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2-33頁)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證性的特征還使它不可能成為馬克思正義觀念的來源,因為它只能對資本主義剝削和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做出事實性描述或判斷。例如,它可以表明資本主義剝削體現為資本家對工人勞動的無償占有,社會主義按勞分配體現為按照每個人提供的勞動分配生活資料。進而言之,它還可以表明資本主義剝削在一定歷史時期具有必然性,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是因為生產力還沒得到極大的提高。從這些事實性的描述或判斷顯然既推導不出資本主義剝削是不正義的,也推導不出社會主義按勞分配是不正義的。

那馬克思的正義觀念源自哪里?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關論述看,馬克思與剝削相關的正義觀念是源自當時英國的社會主義者。對此,恩格斯曾有這樣的說明:“李嘉圖理論的上述應用,——認為全部社會產品,即工人的產品屬于唯一的、真正的生產者,即工人——直接引導到共產主義。但是,馬克思在上述的地方也指出,這種應用在經濟學的形式上是錯誤的,因為這只不過是把道德運用于經濟學而已。按照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規律,產品的絕大部分不是屬于生產這些產品的工人。如果我們說:這是不公平的,不應該這樣,那末這句話同經濟學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我們不過是說,這些經濟事實同我們的道德感有矛盾。所以馬克思從來不把他的共產主義要求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的、我們眼見一天甚于一天的崩潰上;他只說了剩余價值由無酬勞動構成這個簡單的事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09頁)這里說的“認為全部社會產品,即工人的產品屬于唯一的、真正的生產者,即工人”,指的是當時英國社會主義者的主張;“我們”,指的是馬克思和他本人;“產品的絕大部分不是屬于生產這些產品的工人”,指的是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我們”說資本主義剝削“是不公平的,不應該這樣”,是基于“認為全部社會產品,即工人的產品屬于唯一的、真正的生產者,即工人”這樣的道德意識,這種說法在經濟學上是錯誤的,因為這只不過是把道德運用于經濟學;馬克思從來不把他的共產主義要求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而是建立由經濟學揭示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的、一天甚于一天的崩潰上,所以,“馬克思只說了剩余價值由無酬勞動構成這個簡單的事實”。從這段話可以推斷,馬克思涉及剝削的正義觀念,是源自當時英國的社會主義者。而馬克思涉及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弊病的正義觀念,則是源自當時德國手工業者的共產主義。他在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霍爾施坦的格奧爾格·庫爾曼博士”時指出:“但是,共產主義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動的社會主義的原則之一就是下面這個以研究人的本性為基礎的實際信念,即人們的頭腦和智力的差別,根本不應引起胃和肉體需要的差別;由此可見,‘按能力計報酬’這個以我們目前的制度為基礎的不正確的原則應當——因為這個原理僅就狹義的消費而言——變為‘按需分配’這樣一個原理,換句話說:活動上,勞動上的差別不會引起在占有和消費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638頁)馬克思這里講的“按能力計報酬”與他后來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講的按勞分配當然不是一回事,但他在這里對前者的批評卻與他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后者的批評有內在聯系,因而可以看作后者的來源。當然,馬克思正義觀念的來源可能不僅是上面講的兩種,但無論還有什么其他來源,它們都不可能是歷史唯物主義。

上一頁 1 23456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馬克思   歷史唯物主義   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