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采取史無前例的對外開放政策,對外貿易和人員往來頻繁,唐長安、洛陽成為國際性大都會,各國遣唐使、留學生、商人等在中外商貿、文化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們不僅帶來交易的商品,而且帶來手工技術、建筑工藝、生產方法、醫學、歷算、行政管理制度、宗教等,共同推動唐朝達到鼎盛之勢,成為世界性商貿、文化的中心。
唐時高麗、百濟、新羅、日本、波斯、大食、天竺、師子國等派來大批留學生,唐朝成為培育外國人才和文化交流傳播的中心。唐朝也派出自己的使節和留學生,著名的有玄奘法師、義凈法師前往天竺取經,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知識。陸上絲綢之路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海上船帆隱隱相望,鱗次櫛比。
除了東西二都之外,廣州、揚州、泉州、杭州等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來自波斯、阿拉伯以及東南亞地區國家的外國商人數目龐大。據阿拉伯歷史文獻記載,龐勛作亂造成廣州外國商人被殺數量達12萬至20萬之眾;長安城內大型酒肆雇傭外國女服務員,長安富家還雇傭外國人。⑤
隋唐前后所有這些通過海上“香料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來自西亞、中亞地區的商人、使節、留學生、援軍、流亡難民等來到中華大地上落地生根,不同時期稱謂有胡人、胡商、蕃客、回回、回民、回族等。新中國成立后統稱為回族,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回族人數超過980萬,為我國第四大民族。
宋元對外開放達到高潮,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對外貿易國家,鞏固世界經濟中心地位。北宋與遼(公元916~1125年)之間貿易時常被戰火中斷,處于和時通商、戰時閉市的狀態,雙方在邊界建有互市的“榷場”,遼輸入宋產絲織品、茶葉、大米、圖書等以及南洋產的象牙、犀角、香藥等,宋輸入遼產馬、羊、駱駝等。宋與西夏(公元1038~1227年)之間也設置互市的“榷場”,宋輸出絲織品、茶葉、瓷器、香藥、生姜、肉桂等,輸入駱駝、馬、牛、羊、鹽、蜜蠟、麝香等。南宋與金之間“榷場”交易的種類繁多,金主要輸入茶葉、生姜、水果、糖、象牙、筆墨等,輸出絲織品、甘草、紅花、人參等,金入超規模較大,每年流出大量白銀。
宋朝(公元960~1279年)采取開放、鼓勵和招徠貿易政策,陸海交通四通八達,對外開放和海外貿易超過了唐朝,特別是海上貿易空前興盛,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已經成為國際化港口城市⑥,均設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對外貿易。自五代十國(公元907~979年)到兩宋時期,西北地區戰爭頻發,迫使陸上絲綢之路中斷,貿易活動減少。宋朝以后外貿通道由過去的西北陸路絲綢之路為主,逐步轉向東南沿海的海上絲綢之路為主。宋代造船業和航海業發展比隋唐時期又進了一步,指南針在航海中應用和航海經驗積累促進了遠洋運輸業發展,為遠洋貿易打下交通基礎。北宋海上通商國家范圍包括南洋各國、高麗、日本、印度、師子國、大食以及今天的非洲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南宋海上對外貿易超過北宋,對外通商國度超過四五十個,對歐洲貿易中瓷器成為主要出口商品。兩宋對外貿易中奢侈品比重下降,滿足普通百姓生活所需的商品比重增加。
元朝時期(公元1271~1368年)與亞、歐、非洲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盛況空前,中外經濟、文化技術雙向互動達到新高度,對世界經濟以及科技文化發展發揮了重大推動作用,特別推動了后來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地理大發現和歐洲資本主義經濟出現。歷代以來產品技術創新、貿易技術創新⑦和金融創新增強了元代巨大的貿易優勢。元代貿易勢力隨著軍事擴張波及歐、亞、非大陸。元代統治階層奢侈品需求量大,渴求海外奇珍異寶,貿易規模異常巨大。而且元代西北陸路和東南海路絲綢之路同時開通,在泉州、杭州、寧波、溫州、上海、廣州等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外貿。元代基本上允許商人入海貿易。元代通商遍及歐亞非,派使節對外招商,對外商給予優待和人身財產保護,外商持元朝官方虎符,乘坐官方驛站的車馬,免費享用官方給予的飲食,抽取關稅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