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的貿易強國,遠洋貿易的范圍擴展到了西亞、北非以及歐洲等遠方地域,商人成為遠洋貿易的主體,把指南針、印刷術、造紙、火藥、航海技術進一步向西方傳播到達歐洲,對世界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展發揮的推動作用最大,塑造了當時世界經濟的新格局和新面貌。自元朝開始的300多年里,中國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可以說,宋元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貿易、科技文化交流的領導者,進一步鞏固了自隋唐以來中國作為世界經濟中心的地位。
明朝國力由盛而衰,對外由開放轉向對民間海禁,由自由貿易轉向朝貢貿易。明朝(公元1368~1644年)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疆域遼闊,對外交通發達,對外貿易仍以海洋航運方式為主,對外貿易的范圍更廣。明朝在邊境地區設立互市點與周邊民族開展互市貿易,對外貿易主要通過海洋貿易,采取朝貢貿易體制。
在明朝建立之初東部沿海地區不斷受到倭寇騷擾,新生的明朝出臺禁止瀕海居民出海的政策,目的是加強海防,抵御倭寇,防止海外與內地的反抗勢力相互勾結,鞏固新生政權。在海禁的同時,明朝對外貿易體制由前朝的自由貿易轉向朝貢(或堪合)貿易體制,要求外國以“朝貢”形式由各國官方組織商人與華開展貿易,統一由市舶司收購和管理,官方壟斷對外貿易渠道和利潤。這種朝貢貿易帶有相當大的商業成分,是當時形勢下一種特殊的貿易形態。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建立了朝貢這種特殊的官方貿易制度,頒布海禁防止中國商民下海互市,保護官方壟斷貿易的地位。明永樂(公元1403~1424年)和宣德(公元1426~1435年)時期,明政府通過大規模的遠洋活動擴大朝貢貿易的范圍,取得大量海外物品。鄭和下西洋把朝貢貿易推向高潮⑧,由官營壟斷的朝貢貿易達到鼎盛。不同于前朝采取招徠政策,明朝朝貢貿易體制采取嚴格管制下薄來厚往的不抽分、不收稅、給予高價收購、給予豐厚賞賜和給予多種優惠的措施,激勵外國商人參與朝貢貿易。
由于明朝時期指南針廣泛使用,地理、天文導航技術進步,科技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從1405年開始鄭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宣揚了明朝的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主動開拓海外貿易,促進了與沿途各國經濟文化交流。雖然鄭和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并非發展對外貿易,但它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和航海探險。鄭和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先驅,其航海規模之大,歷時之久,航程之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比歐洲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增進了中外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并帶動了自唐朝以來東南沿海一帶人民去南洋謀生、開發和定居的熱潮,對東南亞地區生產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明朝中期國力衰退,海防松弛,倭患日益嚴重。戚繼光領導戚家軍在臺州抗倭九戰九捷,并與俞大猷配合,到了1565年基本上肅清了東南沿海的倭寇。此時歐洲在地中海、北海以及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對外貿易相當發達,已經出現資本主義經濟萌芽。明朝后期已經開始面臨葡萄牙、荷蘭等早期西方殖民者的入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以欺騙手段占領澳門,后長期租占。1604年和1622年荷蘭人兩次侵占澎湖島,1624年占領臺灣島,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維護了祖國完整,推進了臺灣的開發。由于海禁和朝貢貿易政策存在種種弊端以及倭患、殖民入侵猖獗,明朝一度曾時禁時放。明隆慶皇帝(公元1566~1572年)宣告開放海禁,結束了維持近200年的明代朝貢貿易體制,私商海外貿易與外國商人非貢貿易增加,但明朝開始對貿易進行抽稅。
明朝中后期在倭患和殖民入侵的打擊下,國力日漸衰微,停止下西洋活動,外國入貢減少,朝貢貿易只能主要依靠琉球海上中轉貿易維系,中國與南洋以遠地區貿易被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殖民者阻斷,中國與世界貿易經濟中地位漸行漸遠。
無論如何,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世界其他文明地區之間貿易、文化以及人員交流的著名歷史足跡,是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系的重要途徑,奠定了兩千多年中華文明與其他地區文明之間交融互鑒、和諧共處的基礎,也是古代中國經濟繁榮和創造燦爛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泉,是古代中國進入并長期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的通道。海陸絲綢之路上的對外貿易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繁榮的重要方面,可以體現生產技術、財稅狀況、金融活力、消費水平以及文化交流情況。“絲綢之路”是一條絲綢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茶葉之路,體現了中國港口、造船、航海技術、海外貿易、移民、宗教融合、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和國家關系等方面豐富的歷史內容,它不僅僅是一條商貿之路,也是文化交流、藝術傳播、思想交融的和平交融之路。歷史的足跡留給人類深刻的啟示。開放與封閉關乎國運興衰。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并非封閉不開放,海陸并存的絲綢之路曾經推動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創造出輝煌的經濟成就和燦爛的文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過巨大的推動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