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民間藝術來源于生活實踐,是生活與勞動實踐積累、濃縮、表現與提升的群體性綜合智慧,是將大眾的生活態度、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審美與感受等生活氣息以特有的表現手段在特定的區域和自然條件下展現并傳承下來,具有當下性、世俗功利性的特點。只有置身于民間生活才能體驗、領會民間藝術的豐滿意義,這既是陜北民間藝術努力的目標,也是陜北民間藝術創新與傳承之根本。
筆者認為,陜北民間藝術要實現由遺產向資源的轉變,煥發出新的生機,首先是要將陜北民間藝術傳承人和文化語境與陜北民間文化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談得上民間藝術的創新與傳承。可從三個方面嘗試:一是關懷、保護陜北民間藝術傳人,關注他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需要,確立民間藝術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對民間藝人技能技藝的掌握、生活狀況以及基本情況進行普查建檔;培養他們的創作素養與文化理念,擴大他們的藝術視野,同時對陜北民間藝術工作者的藝術反哺給予相應的資助,為他們搭建更為廣闊的藝術創作平臺。
二是保護陜北民間藝術傳承載體與媒介。挖掘、收集、整理、建立陜北民間藝術遺產目錄,利用實物收集、文字記錄、數字化文獻資料等多種形式對陜北優秀民間藝術項目、傳人、名作、絕技等進行原貌保存,對陜北民間藝術信息資源進行發布、報導與更新,建立陜北民間藝術人才庫、民間藝術項目庫,積極鼓勵將陜北民間藝術引進全民教育課程,增強民眾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覺。通過民間藝術文化站、文化生態博物館等途徑使大眾融入民間民俗生活中,營造出延伸、擴展與深化大眾群體進行民間藝術創造與傳承的環境。
三是開發與尋求陜北民間藝術生存土壤和社會市場。利用民俗民間藝術節、傳統民間體育運動會、民俗民間商貿洽談會以及民間傳統節令等活動挖掘民間藝術文化資源,打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又適于現代社會的陜北民間藝術文化產業、醫藥產業、旅游產業等,使更多積極健康的民間藝術文化產品及服務惠及大眾群體。
結語
歷史上的陜北曾是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是華夏文明誕生并發展的地方之一,是各民族融合、繁衍的聚居地,是孕育中國革命的搖籃。如今的陜北則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地區,相信陜北特殊的文化風格必將在今后的區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價值。
(作者分別為西安工業大學思政部講師,中交西安筑路機械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師;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電競游戲育人價值的生成機理與實現路徑研究”和2015年西安工業大學一般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依托校企館所合作平臺,夯實思政課‘兵工精神’育人的實踐教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5XJC710005、15JGY31)
【注釋】
①郭琦,史念海,張豈之:《陜西通史》,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5頁。
②曹世玉,谷溪:《綏德文庫》,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60頁。
③郭冰廬:《窯洞風俗文化》,西安地圖出版社,2004年,第82頁。
④白凱,吳成基,蘇慧敏:“陜北黃土高原窯洞文化與旅游開發探討”,《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年第25期。
責編/韓露(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