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政治學的批判
正像經濟學批判對市民社會的考察成為馬克思的哲學觀形成的必要環節一樣,包括國家觀和法哲學在內的社會政治批判也是馬克思的經濟哲學和元哲學形成的基本前提。如果說45年之前,不成熟的社會政治批判與不成熟的經濟學批判和不成熟的哲學批判相對應,那么47年之后,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則是在實踐唯物主義和科學的政治經濟學觀基礎上形成的必然結論。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在揚棄空想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進行辯證的歷史分析及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本質進行批判的基礎上形成的。對空想社會主義的揚棄又必須看成是對其哲學理論基礎、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批判和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進行構想的全面批判和繼承,尤其是對哲學理論基礎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批判是通過古典哲學和古典經濟學的中介而完成超越。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在考察了生產、分工和財產所有制關系的基礎上馬克思又對社會形態、階級、國家與革命及共產主義的基本特征進行了哲學的分析。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恩格斯主要論證了無產階級的產生過程,工人運動的興起與發展,指出了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和目的;說明了共產主義同其他形形色色社會主義的區別及共產主義者對待其他政黨的態度;預言了未來社會的主要特征。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原理闡明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以階級斗爭理論闡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使命。分析了無產階級革命是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重要渠道。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和改造社會的重要條件。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就是生產力極大發展,消滅私有制和商品經濟,實現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在《1848年至1850年法蘭西階級斗爭》中,闡明了革命爆發的主要原因取決于經濟動蕩和政治危機的內在聯系,革命才是“歷史的火車頭”。無產階級革命必須結成自己的聯盟,工農聯盟是無產階級革命成功的重要前提。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以后,必須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不斷革命和消滅一切差別。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必須占有生產資料,消滅雇傭勞動。在《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中,恩格斯主要分析了各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把革命進行到底。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指出一切歷史上的斗爭都是階級的斗爭,這些階級沖突都受他們生產的性質和方式以及由生產所決定的交換的性質和方式所制約。無產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軍事官僚機器。必須與農民階級結成聯盟,否則“若沒有這種合唱,它在一切農民國度中的獨唱是不免要變成孤鴻哀鳴的”⑤。另外,對資本主義國家政治本質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對政黨制度的批判、普選制度的批判和議會制度的批判中。這是哲學批判和經濟學批判的必然結論。
在筆者看來,從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除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后期的有些科學社會主義的論著以外,馬克思的絕大多數著作,包括《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都不屬于單一的元哲學、經濟哲學或社會政治哲學,而是這些思想內容的統一體,這種現象頗耐人尋味。據此,許多西方學者認為馬克思不是正統的哲學家,這也正說明馬克思的哲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抽象思辨的解釋世界的哲學,而是現代意義上的力行改變世界的哲學。所有的著作也都是在批判中走向建構。
根據歷史的線索以批判的邏輯作為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其核心要義就是要揭示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踐基礎上凸顯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履行對舊有的理論和資本主義社會現實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改造功能。邏輯性表達了哲學批判、經濟學批判和社會政治學批判的內在有機統一性。這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他一切哲學相比所表現出來的異質性,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秘密之所在。以文本學的方式澄清這一思想的重大意義就是要適應“回到馬克思”的理論訴求,旨在還原馬克思文本群中的正確思想,從總體上揭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特征,以消除將馬克思主義思想分割成幾個不相關聯部分的理解誤區,所以批判性和總體性是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把“鑰匙”。西方馬克思主義正是從這一理論前提出發,對整個二十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各種異化現象進行全方位的批判,實現了社會文化批判轉向,雖然變革的主題、環境、主體和策略有所不同,但都是在馬克思批判理論的視域下展開的。就對話學的方式而言,不僅涉及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西方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與整個現代西方哲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對話也不應被終結,而應該保持一種永續性的開放狀態。當下來說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批判對象不僅指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古典哲學、反映資產階級市民社會的古典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理論,還包括與現代西方哲學、經濟學和社會文化批判理論的對話交流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對話和批判空間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近20年內隨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西方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思想甚囂塵上,就在場方式而言,西方一些學者趁機宣布歷史將終結于資本主義,馬克思無聲的退場了。筆者認為,馬克思從來就不曾退場,德里達等人所謂的讓馬克思重新出場,只不過是他們對尋求馬克思主義當代在場的一種呼吁,這是由馬克思主義隨時代而發展的本質決定的。馬克思的思想是否已經過時或成為一成不變的教條?當今世界的發展是否還需要馬克思主義作方法支撐和智力支持?這些思考和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是世界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我們思考和審視時代主題的基本方法。
(作者分別為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本文系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生存觀的歷史視域及對馬克思實踐歷史觀的意義”的成果,項目編號:10D011)
【注釋】
①③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頁,第60頁,第32頁。
②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頁,第92頁。
責編/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