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休閑觀光農業深刻表現了城鄉關系的新變化,具有獨特功能與現實價值,已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一種客觀需要。破解當前休閑觀光農業面臨的問題與發展困境,需要注重規劃引領,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重點培育精品產業項目,發展與規范并舉,切實加強宣傳推介,推進模式機制創新。
【關鍵詞】休閑觀光農業 現實困境 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休閑觀光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經營項目為基礎要素,以市場消費需求為目標導向,以城鎮消費者休閑觀光為目的,以休閑、觀光、娛樂、體驗、參與、學習、購物等活動為形式,是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三產業旅游業相結合的新興產業,是農業多功能的拓展與延伸,是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改革創新,也是綠色經濟和美麗經濟的重要實現形式。休閑觀光農業深刻地表現了城鄉關系的新變化,使其由原來的相互排斥與對立,轉變為互補與融合。
休閑觀光農業的功能與價值
我國幅員遼闊、地貌豐富、景觀優美,特色農業資源充裕,產業基礎堅實,同時,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厚的人文資源和多彩的民俗風情,具有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基礎條件、市場潛力和開發空間。
有助于提升現代農業發展層次。休閑觀光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必然,對于現代農業提升發展層次與質量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同時,對區域農業特色資源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將推動現代農業的蓬勃發展,增強人們的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有助于拓寬現代農業功能。休閑觀光農業以農業生產經營項目為載體,有效推動農村三次產業有機融合、互生互化,進而趨于同步發展,把農業從原初單一的食物保障功能逐步拓展至休閑觀光、鄉村旅游、保健養生、就業增收、文化傳承、生態涵養等諸多方面,有效適應和滿足了城鄉居民多元化的消費需求。
有助于促進農民增收。休閑觀光農業緊密聯結著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和鄉村旅游,能夠有效延長和拓展深化現有農業產業鏈,促進旅游、餐飲、住宿和商業等各類配套產業的發展進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有效利用和整合資源,吸納鄉村剩余勞動力,推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多元化,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
有助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休閑觀光農業能夠促使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農村回流,有效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提升當地村容村貌,優化農村社會發展環境,拓展深化農業與農村發展功能。同時,能夠促使農民主動學習現代管理知識與科學技能,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有效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和環保觀念,更加珍惜和愛護自己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
有助于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休閑觀光農業以農業為基礎要素,以農村為發展空間,以農民為經營主體,可以豐富城鄉一體化的實踐內涵,促進城鄉居民互動交流與雙向融合,推廣現代文明生活方式,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銜接與互通,使得城鄉之間互為消費市場、互為資源要素、互為發展生態,進而縮小發展差別,提升發展質量。
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現狀與困境
休閑觀光農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和新的增長點。然而,在發展壯大中仍存在一些現實困境,如何提升發展水平成為有待探索的現實命題。
休閑觀光農業項目模式單一雷同。當前,從整體上來看,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發展層次較低、開發模式單一,項目布局和結構梯度呈現同質化。現有發展層次和建設質量難以滿足和對接多元異質的市場消費需求。就項目類型分布來看,觀光類項目較多,但很多項目往往集中在形式單一的垂釣、采摘、餐飲等領域;休閑類項目缺乏,而且高層次功能性的體驗型、參與型、文化型、療養型項目則更為稀缺。對本地民俗特色、文化意蘊挖掘不足,鄉村特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拓展與延伸,缺乏知識性、趣味性和新奇性,游客參與活動的類型單一雷同,影響和制約了項目的吸引力。
部分休閑觀光農業項目呈現城市發展偏向。實踐中,部分休閑觀光農業項目喪失“鄉土”氣息,呈現城市發展偏向,偏重物質資源開發,不注重鄉土文化的挖掘和生態美學的塑造,缺乏富于地域特色的農業生產經營、農民勞動場景、農耕歷史文化、地方鄉土民風以及以當地獨特歷史文化底蘊,背離了依托農業產業平臺發展的原則與初衷,致使項目趨于城市發展偏向、商業化開發過度和地域特色文化失真的亂象,“小橋流水人家”的鄉村意境與傳統被以建設的名義所破壞。
部分休閑觀光農業項目缺乏規劃布局設計。在實踐中開發建設過程中,大多休閑觀光農業項目依靠鄉村和企業自主開發,隨意性較強,缺乏必要的宏觀指導,布局結構不盡合理,存在一定的無序性和盲目性①。部分休閑觀光農業項目缺少規劃設計,景點布局往往雜亂無序,與當地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難以融合,缺乏“農”味、“野”味、“鄉土”味、以及大自然的氣息,造成不城不鄉和不倫不類的感覺,缺乏和諧與美感。
休閑觀光農業項目的文化內涵開發不足。目前,一些休閑觀光農業缺乏對特色資源、文化意蘊、鄉村民俗的挖掘開發,對農業附加值較高的高品位、功能性、新奇性的項目建設不足,難以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根據競爭戰略理論,產品差異化能提高消費者的轉換成本,提升生產者的議價能力和競爭優勢。休閑觀光農業項目建設過程中既要重視產品項目的創意,提高消費者的需求意愿并增強項目的集客水平,也要注重鄉土文化的開發、挖掘,進而增加客戶多次消費意愿以提高產業鏈的獲利水平。
部分經營者的素質和管理水平無法滿足崗位要求。目前,一些項目的經營管理與服務人員,部分來源于農村當地從事農業生產和加工的居民,部分來源于其他非農行業的經營者,缺乏從事休閑觀光農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在經營實踐中,主要是憑借過往經驗,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片面性。與傳統農業相比,休閑觀光農業對經營者和從業者的素質要求較高,需要具有從事多種經營、管理和服務的能力,不管是對于以往經營非農產業的人員,還是以往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民來說,短期內都難以適應這種崗位要求。
一些休閑觀光農業項目存在市場風險及融資風險。目前,不少休閑觀光農業項目通常是靠山吃山,缺乏必要的市場調查研究與項目論證。對消費者群體的分布范圍、年齡結構、收入高低、價值目標等方面的具體信息知之甚少,這樣既不能進行商業價值的測算和發展態勢的研判,也難以結合消費需求的發展演變對項目的成長衰退周期開展論證,更談不上項目的更新升級和調整換代,最后通常會導致項目開發前景堪憂甚至流產失敗。伴隨著各類設施規模的擴張,目標消費市場不足的現實矛盾將會日益凸顯,市場經營風險將會不斷提高。由于項目建設用地大多采用的是租用方式,項目融資也受到一定限制,可持續發展面臨風險與挑戰。
推進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新時期繼續推進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應堅持“以農為本,強農興旅”,走以農業產業化為核心,以農耕文化、鄉土風情、自然人文景觀為特色的發展道路,立足地域比較優勢,依托山水生態環境,建設富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高效生產、消費和休閑觀光一體化的休閑觀光農業勝地,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文化傳承的有機統一。
科學制定規劃,引導休閑觀光農業健康有序發展。在發展理念上,堅持以農業農村農民為本,綜合考量要素稟賦、市場容量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把休閑觀光農業作為生產、生活、文化、生態與服務來建設。堅持自然規律、經濟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的統一,將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思想一以貫之,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在發展思路上,根據“點線面互通、大中小結合”,力爭實現相對集中、規模適度與有序發展,謹防一哄而起、過度分散與千篇一律,實現布局優化、功能明確、集聚發展、重點推進。協調整合休閑、觀光、餐飲、采購、住宿、娛樂和農事體驗等各個具體環節的建設,實現連點成線、交錯發展、集聚發展。在規劃布局上,突出系統性和前瞻性,探索多規合一的發展道路。通過多規融合將休閑觀光農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特色產業發展、商業旅游和服務業發展等規劃相互銜接與融合。彰顯“毗鄰都市、臨近景區、融入自然”的亮點,借勢發展,集聚人氣。項目單體規劃應在契合區域發展規劃和突出自身特色的前提下,明確發展方向和重點,積極融合田園景觀、自然生態、主導產業、民俗文化等優勢特色資源,協調促進農業生產、生活、生態、文化、教育發展一體化,積極培育休閑娛樂、農業景觀、農事體驗、采摘品嘗、服務接待、民俗文化、科普教育等不同性質和功能的各類特色項目。
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高發展質量。農業具有天然的弱質性,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既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導引功能,更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切實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對新興產業實行科學的引導、規制與監管,促進市場培育與要素集聚,而非直接參與生產經營。通過放管結合,激發農村社會創業創新的活力,提高項目生產、經營者的積極性與創造力,促使其根據市場信號經營決策。鼓勵農民量力而行,以投資投勞等各種形式零距離就業,參與項目建設,提升發展質量與層次,讓農民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協作、參股、合作、獨資等方式參與建設,實現多元化發展。
同時,根據市場發展需要,切實加強休閑觀光農業決策、組織、管理、經營和從業骨干人才的引進與培養。休閑觀光農業涵蓋了三次產業的生產經營范圍,涉及多個學科范疇,需要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這需要將人才培養整體納入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對相關從業人員開展產品開發、經營管理、服務接待、保健養生、旅游文化、民俗風情、餐飲服務、環境生態、安全衛生和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技能培訓,提高骨干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管理能力和服務質量。
重點培育精品休閑觀光農業,豐富特色產業資源。一是以農為本,加強農業生產功能建設。堅持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基礎,根據區位優勢,因地制宜設置多元化功能區。延伸與拓展現有生態養殖、設施栽培、有機農業、立體種養等綠色高效生態農業模式的基礎功能,使其發展為休閑觀光農業建設的基礎支撐與重要依托②。根據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將休閑觀光農業建設與“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和培育農村主導產業發展融合互通,提高新興業態的發展層次與科技水平,使之真正發展成長為現代農業新的增長點和農民的致富產業。二是培育特色產業,豐富休閑觀光農業資源。根據多元異質、錯位競爭的發展原則,樹立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就是特色資源,項目品牌、產品服務就是客源的思想,從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出發,積極發揮地域農業特色資源優勢,充實提高產品項目的內涵品位,打造“新”、“奇”、“特”休閑觀光農業。同時開發和利用農業生態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準確研判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提供農園生活、生產體驗、鄉土教育、保健養生、休閑娛樂的場所和項目。三是以需求為導向,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在保持農業特色、鄉土氣息和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切實提升休閑娛樂、餐飲住宿、園林景觀、道路交通、網絡通訊等設施的建設水平。同時,更加注重消費者的體驗與參與,通過“插隊落戶”、“當一天農民”、“自采自制自買”等項目讓游客充分體驗勞動過程,彰顯地域文化與農業特色,突出休閑性、增強參與性,針對不同群體客戶開發個性化產品,以符合各類差異化的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