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與規范并舉,著力提升品牌質量。一是切實加強對休閑觀光農業質量的規制與監管。在鼓勵發展的前提下,健全完善相關行業標準、進入門檻、運行規則與退出機制,構建完善的產品與服務質量保障機制,并強化質量監管體系,確保產品生態環保、綠色健康、優質安全。二是著力提升品牌質量,在市場整合資源要素的基礎上,打造精品與亮點,發揮項目引領示范效應。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有計劃地引導社會資源向優勢項目流動,增強典型示范帶動功能,充分發揮其集聚輻射和引領示范作用。三是加強行業協會、合作社與中介服務組織建設。積極發揮平臺、紐帶與服務功能,承接政府轉移的職能,強化行業自律與管理,推進規范化發展,架起農民家庭經營與消費市場之間的橋梁。定期組織開展交流,總結推廣先進典型經驗,帶動整體發展質量。
積極推進模式機制創新。一是完善內生動力機制。積極發揮需求系統、引力系統、支持系統和中介系統的功能,著力構建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動力機制,建立政府投入引導、市場配置資源的發展機制,保障各利益相關者均衡發展,促進休閑觀光農業由資源拉動向需求驅動轉變③。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鼓勵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身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挖掘自身比較優勢,基于資源稟賦、勞動力水平和投資環境,確定產業發展定位,發展一批特色鮮明的品牌項目與配套產業。
二是完善投資融資機制。拓寬多元化投資融資渠道,根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通過財政投入、招商投入、項目合作、股權分置、生產與經營權分離、冠名權出讓等具體實現形式,廣泛集聚社會力量,鼓勵農民以生產要素入股的方式參與建設,積極引導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
三是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土地是農業發展的最基本要素,休閑觀光農業要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應與生態效益的統一,就必須具備適度的生產經營規模,以實現規模效應。這需要創新土地流轉機制,以“三權分離”為基礎,破解土地流轉的瓶頸,既要注重制度規范,防范土地尋租和變相圈地,又要符合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基本準則,更要尊重群眾的自主選擇,依法通過轉讓、轉包、互換、入股、出租等各種具體實現形式④,促進零星分散的土地向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為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提供基礎要素保障。
(作者分別為蘇州大學博士后站博士后、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中共常州市委黨校副教授;本文系江蘇省委黨校系統2015年度調研課題“江蘇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組織創新、實現模式與政策保障研究”和環太湖發展研究中心2015年度立項課題“環太湖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與農業現代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T1525、2015HTHY58)
【注釋】
①丁忠兵,納慧:“對青海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態勢分析”,《青海社會科學》,2014年第4頁。
②徐丹,蔣紅國,徐加寬,管紅良:“常州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探索與思考”,《江蘇農村經濟》,2014年第8期。
③熊曉紅:“發達地區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動力機制研究—以浙江省為例”,《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年第4期。
④王國敏,翟坤周,周慶元:“我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面臨的矛盾及化解對策”,《理論視野》,2013年第8期。
責編/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