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習近平眼中的民生短板有哪些?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補短板將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之一,這也正是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關鍵點。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關群眾福祉和社會和諧穩定。
在習近平的心目中,民生短板到底有哪些?又該如何補齊?
促就業:堅持就業優先戰略 推行職業技能培訓制度
要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不斷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要關注一線職工、農民工、困難職工等群體,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
——習近平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指出(2015年4月28日)
2015年10月27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15年第三季度人社工作進展情況時指出,2015年1-9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66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435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29萬人。三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
目前部分勞動者就業質量還處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主要是脆弱就業群體和不穩定就業群體占比大;總體勞動報酬水平仍然偏低,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高;勞動者權益保障方面問題仍然突出。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要促進就業創業。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
此外,建議還強調,要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完善職稱評定制度,推廣專業技術職稱、技能等級等同大城市落戶掛鉤做法。
保脫貧: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提高扶貧實效
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要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加快形成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
——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我國現行脫貧標準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2300元,2014年現價脫貧標準為2800元。按照這個標準,2014年末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
“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要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態保護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實行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銜接,對貧困人口應保盡保。
此外,要提高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
習近平明確,到2020年,通過產業扶持,可以解決3000萬人脫貧;通過轉移就業,可以解決1000萬人脫貧;通過易地搬遷,可以解決1000萬人脫貧,總計5000萬人左右。還有2000多萬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可以通過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現社保政策兜底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