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主義社會意識對民族問題認識的偏狹,導致在實踐中產生了各種異化的民族主義形式。盤點在2015年的國際政治舞臺上展現給世人的林林總總,我們仍然難以否認:民族主義乃當今世界最強大的力量之一。
【關鍵詞】 民族主義 國家 社會意識 【中圖分類號】D562 【文獻標識碼】A
冷戰結束后,民族問題發展成為重要的政治問題。它和階級政治、政黨政治及社會政治一道,在風云變幻的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過去的一年中,民族主義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次次亮相,讓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民族主義遠沒有開始走向徹底衰落。
民族主義:一種社會政治運動
民族主義,無論是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還是作為一種社會政治運動,它所追求的外在體現形式,都是建立在領土政治基礎上的“民族-國家”。
如果說在二戰后,國際層面的民族沖突以冷戰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的話,那么,多民族國家內部的族際沖突則屢見不鮮,并導致了一些國家的解體和民族屠殺;現在,各種和平的或暴力的民族分離主義組織和勢力,在許多國家都是一個潛在的社會政治問題。
2015年新年鐘聲的余音尚在繚繞,1月3日,尼日利亞伊斯蘭極端武裝組織“博科圣地”在尼日利亞北部的博爾諾州發動了自其叛亂6年來的“最致命的”一次攻擊。在大約一周的時間里,燒毀了至少16個城鎮和村莊,針對老幼婦孺的暴力不斷升級,據稱至少造成2000多人喪生。原本貧困、動蕩的尼日利亞社會陷入更加惡劣的治安形勢中。
在索馬里,從“伊斯蘭聯盟”發展而來的極端主義組織“青年黨”,主張采用暴力革命方式,通過“圣戰”實現伊斯蘭的復興,聲稱:“基地組織是索馬里‘圣戰’的母親”,旨在建立“東非伊斯蘭酋長國”。他們在索馬里、埃塞俄比亞、肯尼亞三國交界地區的活動猖獗,給索馬里社會造成危害。2015年5月,該組織聲稱,約25名肯尼亞警察遭其剛剛發動的伏擊身亡,同時,繳獲了警察全部武器,占領了當地的清真寺,并放火焚燒了5輛汽車。
正當中國人民喜迎春節來臨之際,2015年2月9日,緬甸“果敢同盟軍”約1000人發動了名為“過年之戰”的戰事,向政府軍發起攻擊。這是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連續多月緬甸多地爆發的武裝沖突之一。自緬甸獨立后,已建立了10余支人數從數千人到近百人不等的少數民族武裝隊伍與政府相對抗。其少數民族與主體民族對抗程度的激烈和持續時間的久長,在當今世界主權國家中尚不多見。
民族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政治運動,并未像有些人確信的那樣會與經濟發達的國家保持一定的距離。2015年9月,支持獨立的“一起投贊成”聯盟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方議會選舉中獲得最多票數。該聯盟表示,他們能在18個月之內單方面宣布加泰羅尼亞脫離西班牙。在支持獨立的選民看來,憑借其擁有與主體民族卡斯蒂利亞人迥異的歷史和文化,以及作為國家“經濟引擎”的經濟實力,他們有理由和能力提出獨立的訴求。西班牙政府立即表示,加泰羅尼亞公投有悖于國家憲法的相關規定,并堅決拒絕與獨立派商討國家主權事宜。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隨即發表聲明,聯合國不認為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自治區有權行使“民族自決權”宣布獨立。有人估計,下一步獨立派會通過組織示威、游行、造成緊張局勢等手段強行推行獨立訴求。美國在制度化的種族歧視被消除之后,現實的種族歧視一直難以銷聲匿跡。2015年5月23日,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出現市民抗議活動。意在抗議政府無罪釋放一名于2012年參與槍擊致死兩名未持武器黑人的白人警察。在同月召開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美國代表承認,美國在“維護民權法的尊嚴方面做得不夠”。此外,對少數族裔存在執法偏見和濫用武力也成為美國在此次人權大會上“受審”的內容。
同時,涉及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地區性民族沖突久存難消。2015年10月,巴以雙方關系再度出現惡化的態勢。由于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發生多起巴勒斯坦人襲擊以色列人事件,以色列軍隊和參與示威的巴勒斯坦人發生激烈沖突,以色列決定在耶路撒冷對阿拉伯人居住區實施封鎖,在靠近以巴隔離墻地區隨時增派軍隊,并剝奪實施襲擊者的永久居住權。此外,釣魚島、北方四島、南海群島等島嶼爭端頻仍,國族之間的紛爭幾近劍拔弩張。
民族主義社會意識對民族問題認識的偏狹,導致在實踐中產生了各種異化的民族主義形式,日本右翼勢力所推崇的極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即是其一。今天的日本,身著迷彩服、高呼口號的“右翼”已不常見。取而代之的“新右翼”在否認侵略戰爭、掩蓋戰爭罪行、美化戰爭意圖的同時,通常會高舉日本國旗或日本軍旗,散布“侵略無定義”、“戰犯英靈論”,借反對反戰、反對和平運動,挑起與周邊國家的領土沖突,表現對國家的忠誠。201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帶領多名內閣成員、議員聯盟與大批民眾共同參拜靖國神社。8月18日,安倍夫人對外宣稱,她在三月內兩次參拜靖國神社。韓國《國民日報》評論認為,安倍夫人此番舉動旨在代其丈夫安撫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9月3日,日本新右翼對我國舉行紀念抗戰勝利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表示“特別敏感”和敵視。9月19日,日本國會參議院通過系列安保法案,意在突破現有和平憲法以便“名正言順”對外用兵。在新右翼“強推”政府通過的2015年度預算案中,防衛預算創歷史新高(約合421億美元),在國際社會引發了軒然大波。
民族主義: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在近代歐洲產生的民族主義現象所追求的外在體現形式,是建立在領土政治基礎上的“民族-國家”。由此,當時的思想理論家們便把這種追求概括為“一個人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簡明公式,這個公式被后人稱為“古典民族主義理論”或“經典民族主義理論”。眾所周知,所謂的“民族-國家”只是一種理想,只有少數案例大致符合這種理想,而世界上95%以上現有國家都是“多民族國家”。但民族主義社會意識所描繪的“一族一國”理想的影響之大,使一些“無國家的民族”對“多民族國家”的現實和世界國家格局不甘接受,這是造成當今一些國家和地區民族沖突不止、分離主義不息的思想理論根源。
今天,具有極端民族沙文主義性質的泛突厥主義、泛伊斯蘭主義和泛蒙古主義等思潮都與“古典民族主義理論”不無關系。泛突厥主義主張所有講突厥語的族體聯合組成由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統治的大突厥帝國。泛伊斯蘭主義強調全世界所有穆斯林聯合起來建立一個由哈里發領導的伊斯蘭教國家。泛蒙古主義要求將蒙古周邊的中國和俄羅斯的相關區域納入蒙古版圖。其共同特點是通常利用恐怖主義等非法手段,顯示其對所謂“共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共同的利益和愿望”的認同,在“反抗西方殖民地主義的統治、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的旗號下,實現破壞既有民族構成、主權國家邊界和國際社會秩序的目標。2015年6月,一些土耳其媒體披露了所謂我國新疆禁止部分穆斯林“封齋”的報道,并在隨后被熱炒。7月,在對我政府政策的錯誤認知下,以“突厥兄弟”受到迫害為由,土耳其20多個省、市相繼爆發反華示威游行,部分民眾所持有的“泛突厥主義”情結可見一斑。泛蒙古主義思想的現實危害亦不容忽視。“站立的藍色蒙古”“白色納粹十字”“泛蒙古運動”等蒙古國極端組織在捍衛“民族血統的純潔性”的幌子下,大肆宣揚極端言論,甚至采取排華暴力行為。2015年3月,我國多名游客在蒙古國肯特省受到極端組織人員的人身攻擊和侮辱,相關資料被上傳到社交網站,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民族主義:一個西方學界的研究領域
今天,民族主義的研究已成為西方學界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有關自由民族主義思想觀點的探討尤為引人注目。令學者們普遍感到困惑的是,很難證明兼任自由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雙重身份的不可能性。同時,民族主義似乎無處不在的感觸開始在一些學者內心深處生成。毋庸置疑,這部分人常常會把民族主義與希特勒、墨索里尼、佛朗哥和東條英機等人聯系起來。人們不禁要問:那些曾深受世人譴責的理念與實踐為何能在現實中重現呢?學者們給出的答案不盡相同,有人于是開始比較共產主義時代的東歐與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政治景觀,有人關注的是少數人和公民認同的特點。許多自由主義理論家繼金利卡之后開始接受民族自治需要平等機制的觀念,而先前他們所關注的往往只是少數民族在關注健康與保護文化語境下,可能產生的的價值取向。今天,隨著研討的深入,自由主義理論家們對少數人權利的思考上升到少數民族權利與自決權關系的探討。至于對公民身份的討論,則幾乎涉及到了在多元化現代社會中,長期為人們所忽視的各種社會問題,并由此激發了眾多學者研究作為一種社會“粘結物”的民族認同的興趣。
令人有些不解的是,西方人忽視了許多他們原本在書本上就可讀到的事實。比如,他們在思考功利主義和民主參與時,常常忽視了有關民族主義的話題。在談論聯邦主義時,僅僅將之視為有關黨派的條約,而非“民族-國家”建構的路徑選擇。在分析分離主義時,并未充分闡釋現代國家不能按照民族主義古典理論設計的模式組成的客觀原因,導致“民族-國家”發生激烈沖突的深層原因——“民族-國家”的局限性問題,“民族-國家”間的利益失衡問題,民族主義極端勢力對“民族-國家”的暴力操縱問題,以及基于發達的“民族-國家”利益而形成的國際社會不公和國際社會約束無力的問題。在闡釋“民族-國家”建構理論時,缺乏從研究世界有關國家處理內部民族問題的政策和各種模式入手,探討適應多民族國家建設需要的、可以彌補民族主義古典理論缺陷的族際政治理論,以及研究當前“民族-國家”間的區域一體化能在何種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國際社會和國際組織能發揮什么作用和怎樣發揮作用的應對措施。
民族主義社會意識在近200多年間傳遍整個世界,成為反帝、反殖的思想武器,導致建立了近200個所謂的“民族-國家”。民族主義古典理論家設想通過“民族-國家”的建立可避免民族間的激烈暴力的發生,但正是在“民族-國家”時代,人類沖突的規模達到了空前。盤點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和社會運動的民族主義,在2015年的國際政治舞臺上展現給世人的林林總總,我們仍然難以否認:民族主義乃當今世界最強大的力量之一。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徐迅:《民族主義》,上海:東方出版社,2015年1月。
責編/張夏夢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