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5十大思潮評選過程與結果
為了準確清晰了解2015年思潮變化特點,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在2010-2014五年思潮調查評選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社會思潮動態監測指數”,采用關注度、活躍度與影響力三個主要指標監測評價2015年度思潮的變化。調查首先通過征集300余位專家學者意見,確定候選思潮20個;其次,通過對中國知網、百度等搜索引擎進行關鍵詞搜索,了解2015年各思潮的活躍度;最后在人民論壇網、人民網等網站推出調查問卷,進行思潮關注度和影響力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652份;根據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加權統計,測算得出每個思潮的綜合得分(10分制),得分最高的前十項為2015年值得關注的十大思潮。
2015年值得關注的中外十大思潮及其得分情況分別為:民族主義(9.37)、歷史虛無主義(9.06)、新自由主義(8.78)、民粹主義(8.41)、新左派(7.89)、普世價值論(7.32)、新儒家(6.94)、生態主義(6.75)、極端主義(6.24)、道德相對主義(5.78)。
二、2015年思潮交鋒特點分析
2015,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隨著市場化水平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多樣,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在這樣的條件下,思潮熱點事件層出不窮,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碰撞,并且經過網絡傳播放大,在社會上形成了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1.九成以上受訪者關注思潮動向,互聯網在思潮傳播與爭論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調查結果顯示,有46.2%的受訪者非常關注2015年度國內外思潮變化,比較關注的占38.5%,一般關注的占7.7%,合計92.4%的受訪者關注思潮的變化。在針對“當下思潮交融交鋒的陣地在哪里”的調查中,六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是微博、微信、論壇、博客等網絡平臺。有受訪專家表示,“互聯網平臺的便利性、交互性,加之目前國內互聯網管理的滯后、不完善等問題,使不同思潮利用互聯網傳播自己的主張,傳播方式更為便捷,影響力更大”。
2.改革促進思想活躍,多元多樣思潮相互碰撞。調查中,有63.5%的受訪者認為,2015年社會思潮門類繁多,主張各異,不同思潮之間爭論、交鋒激烈。54.6%的受訪者表示,2015年圍繞改革發展的思潮較為活躍。2015年,隨著各項改革舉措的深入推進,人們原有價值取向、思想觀念等也隨之發生變化。不同思潮以此為契機宣揚自身觀點主張,各種思想觀念相互交織、相互激蕩,形成了多元喧囂的場面。
3.雖然雜音不絕,但主流價值影響力提高。有四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普通公眾涉足思潮的討論,并且情緒式的謾罵、圍攻式的討論等不理性聲音仍舊存在。這一看法,也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有專家提到,在當前的輿論場中,有一股輿論潛流,凡是主流意識形態倡導的,它就會反對。而且,很多反對缺乏理性支撐,為了反對而反對,是情緒化、標簽化的反對。針對這些非理性的聲音,主流意識形態需積極引導輿論,發揮正向功能。針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問題,有五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提高,主場優勢更為凸顯”。主流媒體在2015年圍繞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時發聲,采用多種表現形式,引導輿論,傳播正能量。從年初宣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到年中宣傳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再到年終宣傳“五大發展新理念”,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引領理論、文藝、新聞出版等各個領域意識形態工作,一波接一波,有聲有色。
4.民族主義以9.37的得分居于2015年值得關注的十大思潮榜首。2015年民族主義非常活躍,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政治舞臺,民族主義頻頻亮相。引發民族主義活躍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世界各國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系列活動。由于一些國家內部右翼勢力上升,對戰爭的認識、對戰爭的反思截然不同,一些刺耳的雜音和卑劣的行徑在70周年紀念活動前后不斷刺激飽受戰爭迫害國家人民的神經。如201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帶領多名內閣成員、議員聯盟與大批民眾共同參拜靖國神社。9月3日,日本新右翼對我國舉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表示“特別敏感”和敵視。9月19日,日本國會參議院通過系列安保法案,意在突破現有和平憲法以便“名正言順”對外用兵,在國際社會引發了軒然大波。民族主義對民族問題認識的偏狹,導致在實踐中產生了各種異化的民族主義形式。
在針對民族主義發展特點的調查中,57.6%的受訪者認為“民族主義極易極端化、民粹化,造成極端事件”;44.3%的受訪者認為“民族主義在全球范圍內仍具有相當影響力”。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劉泓表示,“盤點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和社會運動的民族主義,在2015年國際政治舞臺上展現給世人的林林總總,我們仍然難以否認:民族主義乃當今世界最強大的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