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滯后,安全監護、心理問題也比較突出。解決城市管理和教育資源分配失衡的難題,不該以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為代價。”熊丙奇說。
讓教育經費可攜帶,保障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事實上,解決農民工子女進城讀書難題,政策路徑已經很清晰:
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意見》等文件要求,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問題,應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同時將常住人口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將隨遷子女教育納入財政保障范圍。此外,對符合當地政府規定接收條件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的,免除學雜費,不收借讀費;對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擔義務教育辦學任務的民辦學校就讀的農民工隨遷子女,也撥付相應教育經費。中央財政以獎補資金的方式,對各地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予以獎勵性支持,主要支持東中部地區接收隨遷子女較多的省份。
“政策圖景很好,但現實中仍有兩個梗阻:一是北上廣等農民工數量較多的城市提高門檻,導致很多家庭只能分隔兩地,孩子回原籍讀書;二是入學之后,保障程度有差距,有的雖然進了公辦學校,但只能入讀‘校中班’;有的入讀教委主導建起來的打工子弟學校。這是人為制造隔離,影響城市各群體相融。”熊丙奇說。
去除教育“梗阻”,把新市民留在城市,還需要對癥下藥:
“首先要轉變城市管理理念。停止靠教育政策調控人口的做法,保障每一位孩子上學的權利。”熊丙奇認為,應調整資源配置思路,以產業導出等方式,合理引導人口分流。“通俗講,先把城市功能分解出去,再把農民工疏導出去,最后讓孩子隨遷;而不是顛倒次序,先把孩子攆走,再讓大人不得不走,最后考慮城市功能轉型、規模瘦身。”
“這里面還有戶籍制度的問題。當前一下子改變戶籍制度比較困難,特別是對北上廣這樣的特大城市。但是可以把城鄉居民享受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權利從戶籍上剝離。”儲朝暉說,讓教育經費等公共財政資源“跟人走”——比如建立完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公共教育經費流轉制度,當他們的子女離開流出地時,其相應的教育經費可參照社保資金的方式流轉,為其在流入地就讀提供保障,減輕流入地政府的財政負擔。
2015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決定從2016年起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在整合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城市義務教育獎補政策的基礎上,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現教育經費可攜帶,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戶籍制度改革的形勢要求。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屬于農民工子女的那塊“教育的蛋糕”不會因為他們進城和爸爸媽媽在一起而縮水。希望不再有哪個孩子,孤獨地留守在鄉村。(記者 朱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