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宣傳文化系統學習貫徹這一重要論述,應從內容、業態、體制機制、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化文化改革創新,用創新精神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突出內容創新,創作生產更多精品力作
精品力作是一個地方的“精神視窗”,體現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用創新精神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應突出內容創新,認真抓好文藝作品、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打造一大批弘揚中國精神,具有中國風骨、地方風格、時代風尚的精品力作。
弘揚中國精神。把握中華文化、地方文化的精髓,以此作為創新的源泉,運用富有民族特色的元素符號、形式樣式,創作生產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精品力作,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廣東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近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和先行地,涌現出眾多英雄人物、改革先鋒和商界能人等,這些都是優秀文化作品創作生產的重要資源和素材。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多題材反映現實社會、多方位表達時代進步、多角度觀照當下生活。
增強原創能力。原創是文化繁榮發展的“發動機”,原創能力不足往往導致優秀文化作品匱乏,制約文化繁榮發展。應引導鼓勵文化工作者克服浮躁情緒和跟風逐利傾向,深入基層、扎根人民尋找創作源泉、激發創作靈感、打造精品力作。抓好源頭、抓好劇本,搭建“劇本超市”,加強對文學、電影、電視劇等創作基礎環節的扶持力度,實施好電影、電視劇、戲曲劇本孵化計劃。發揮文藝評論的引領作用,推介名家名作,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評論微信公眾號,加強文化熱點的引導和文化新現象的評析。培育有利于原創的創作環境,提倡個性化的藝術創作,推出更多富有創意的作品。
提高組織程度。重大主題和題材作品的創作生產,必須提高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集中力量和資源強力推進。要抓好精品創作生產的項目規劃,分門別類做好專項設計,積累優秀選題,形成“策劃一批、生產一批、儲備一批”的梯次推進格局,制定電影、電視劇等創作生產重點選題規劃,組織創作生產體現國家意識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作品。完善精品創作生產運行機制,構建精品投入產出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探索建立重點文化項目創作生產簽約、考核制度和獎勵機制。
注重集成創新。進一步轉變觀念,消除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隔閡,打通藝術與技術之間的障礙,促進不同藝術形式、不同創作手法相互融合、相互借鑒。立足自我、博采眾長,既注重繼承民族文化優秀傳統,又注重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進文藝“大融合”,如動漫與音樂、刺繡工藝與美術、傳統戲曲與現代音樂的融合等。推動文化產品出新開新,打造豐盛的文化大餐,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需求。